数感不良儿童的早期筛查与动态干预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iji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不良多出现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儿童。数感是数学学习困难的强预测变量(Locuniak& Jordan,2008;Seethaler& Fuchs,2010),如果不给予早期干预,数感不良儿童则有可能发展为数学学习困难,但补救教学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作用微弱(Chard,Clarke,Baker,Otterstedt,& Katz,2005)。通过对儿童数感进行早期评估,可以及早筛查数感不良儿童并施以及时干预,有望减少数感不良儿童成为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可能性。另外,计算流畅性不足是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本质特点(Bryant,2005;Locuniak& Jordan,2008),因而可作为对有数学学习困难初期表现的儿童进行及早鉴别的标准。   在借鉴Jordan等人(Jordan,Kaplan,Olah,& Locuniak,2006)的数感五成分理论模型(能力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数数、数知识、数量转换、数估计、数字组型),本研究首先试图构建适合我国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数感水平测查工具。该工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3,一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8。以数学学习成绩为效标的五个维度效标效度依次为0.33、0.39、0.42、0.46、0.32。因此,该工具适合考查低年级儿童的数感。根据所形成的测验,又构成另外3个平行测验,4个数感测验的一致性指标良好。   将“儿童数感发展测验”用于测量银川郊区农村小学268名一年级儿童,从中筛选出56名数感不良儿童,划分为数感不良干预组(n=29)(女13人)和数感不良控制组(n=27)(女13人),另以40名(女22人)数感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儿童进行10以内的数字事实、小值策略、分解策略、线性数字板游戏、数字轨道游戏、分半策略、反馈策略等方式的干预,每次干预35~45分钟,每周干预2次,持续6周,控制组儿童进行同等时间的自然知识干预,正常组儿童不进行干预。   对三组不同数感水平儿童前、后测比较发现,前测中干预组与控制组在数感各维度和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ps>0.05),且两组与正常组差异均十分显著(ps<0.01);而后测(复本)中干预组在除了数知识之外的其他4个成分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控制组(ps<0.05),干预组和正常组在除了数字组型外的其他4个成分及总分上差异不显著(ps>0.05),数字组型呈边缘显著(p=0.062)。对三组儿童的计算流畅性水平进行前、后测发现,在前测中,干预组和控制组在计算流畅性上差异不显著,两组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s<0.05):而后测中干预组被试的计算流畅性显著高于控制组(ps<0.01)。   “儿童数感发展测验”信、效度良好,可以有效评估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数感发展,且能区分出不同数感发展水平的儿童。通过对数感不良儿童进行指向于数量转换和数估计两种数感关键成分的动态干预,数感不良儿童的数感水平有所提高,并且计算流畅性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其他文献
期刊
国内初职教育尚无统一的教材。为了让智障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本研究对原有教材的使用效果展开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开发出新教材;然后就新旧教材的效果进
中职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特殊的经历使中职生带有他们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也引起了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