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人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za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1.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中90%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欧美国家,肝癌是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在中国及东南亚等地区其发病率更高,其死亡率为恶性肿瘤的第2位,甚至第1位。在我国每年约有29.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58.5%。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行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癌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在于早期诊断;但是大多数的患者在发现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的机会,预后差。目前,肝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或门静脉灌注化疗等治疗方法常可使肿瘤缩小,使部分病人可因此获得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但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对体内的正常细胞造成损害,这是目前肝癌化学等治疗的一个瓶颈问题,临床医生亟需寻求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2.肿瘤的生物导向治疗现状 生物导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医学发展的趋势,其中的放射免疫治疗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有多种抗肿瘤抗体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动物实验及初步的临床应用结果令人鼓舞。但是,由于用于临床研究的绝大多数都是鼠源性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产生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反应,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严重的毒副反应。另外,由于完整抗体的大分子结构,使其难于穿透组织到达靶细胞,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及发展。 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希望。如对鼠单抗恒定区的人源化(人-鼠嵌合抗体)、可变区的人源化(人改型抗体、对表面氨基酸残基的人源化、通过抗体库技术人源化等),亦有一些研究用F(ab)2,Fab’等抗体片段代替完整抗体分子,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 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ragment of variable,scFv),作为一种新的基因工程抗体,是目前抗体工程的研究热点。它是由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通过一段连接肽(linker)连接而成的重组蛋白,是具有完全抗原结合位点的最小抗体片段,大小为完整抗体分子的1/6,肿瘤穿透力强,避免了抗体Fc段引起的非特异性细胞毒性及免疫原性,并且易于基因操作和基因工程大量生产。 近年来,有关抗人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的研究虽时见报道,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特异性不高及抗原异质性等原因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因此,积极制备新的抗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是必要的,为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导向治疗、放射免疫治疗和免疫载药纳米的导向治疗打下基础,对有效地减少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肿瘤负荷以增加二期手术机会,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1、抗人肝细胞肝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鉴定:2、抗人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及其表达。 第一部分:抗人肝细胞肝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鉴定 目的:制备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人肝细胞肝癌(HCC)的单克隆抗体(MAb),为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导向治疗、放射免疫治疗和免疫载药纳米的导向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SMMC—7721分别经多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脏细胞与同源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Ag14融合,经筛选培养、ABC免疫组化法初筛抗体、有限稀释法亚克隆化、染色体分析、免疫组化鉴定抗体特异性、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技术(LCSM)进行组织定位、ELISA分析鉴定抗体的亚型等进一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 结果:经“尾静脉+脾脏联合免疫”方法获得一株分泌抗人肝细胞肝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经4次亚克隆化体外培养7个多月,仍能稳定地分泌单克隆抗体,其染色体为103±5条,并含1~2条中着丝点标志染色体,该抗体与肝癌组织结合的特异性高达98.5%(67/68),阳性部位主要定位在肝癌细胞膜及胞浆上,此抗体属小鼠IgM型。 结论:“尾静脉+脾脏联合免疫方法”能有效刺激脾脏细胞的增殖,同时大大缩短免疫循环周期,提高杂交瘤制备的成功率;制备了一株分泌小鼠IgM型抗人肝细胞肝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其肝癌组织特异性高,阳性部位主要定位在肝癌细胞膜及胞浆上,有着良好的靶向性,对肝细胞肝癌有潜在的诊断及生物导向治疗作用。 第二部分:抗人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及其表达 目的:构建抗人肝细胞肝癌单链抗体scFv,并在HeLa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探索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导向治疗、放射免疫治疗和免疫载药纳米的导向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从分泌抗人肝细胞肝癌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针对小鼠Ig家族的混合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该抗体的VH和VL基因,回收并重组入pGEM—T easy克隆载体上进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引入连接肽linker(Gly4Ser)3,扩增VH和VL并将其连接成具有VH—linker—VL结构的ScFv基因,将其重组入pGEM—T easy克隆载体进行测序。将pGEM—T easy/scFv中的scFv基因片段经酶切、连接等反应,亚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的相应位点,酶切鉴定后,将重组体pcDNA3.1/scFv转染入HeLa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采用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分析单链抗体scFv的特异性及活性。 结果:计算机分析显示VH和VL均符合小鼠抗体可变区的特征;序列分析证实在pGEM—T easy载体上以(Gly4Ser)。连接肽成功构建了抗人肝细胞肝癌的scFv单链抗体基因,该scFv基因大小为687bp;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分析表明该scFv单链抗体在HeLa细胞中成功表达,表达蛋白分子量约为25kD,表达产物可特异性识别及结合肝癌细胞,而不与正常正常肝脏细胞及其他恶性肿瘤组织结合,很好地保存了亲本单克隆抗体的肝癌特异性及抗体活性。 结论:构建了抗人肝细胞肝癌的scFv单链抗体基因,并在体外真核细胞表达系统中实现了scFv的有效表达,分析证实scFv较好地保留了其亲本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为肝细胞肝癌的导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