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脑血管疾病(CVD)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也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它与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疾病。CVD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为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其中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和痛苦。随着人口老龄化,ICVD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并寻求有效的治疗药物成为目前神经病学的热点问题。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脑梗死时导致神经元缺血缺氧,能量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功能紊乱以及细胞死亡。如果增加脑梗死患者氧气(O2)供应,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势必能够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基于此本课题从改善脑梗死后 O2供应及减少氧化应激损伤进行研究。 丁苯酞(NBP)是从芹菜种子中分离出的有效成分,又叫作芹菜甲素,可阻断脑梗死所致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其能够明显缩小大鼠脑梗塞的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缺血区能量代谢和微循环及血流量,抑制神经元凋亡,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脑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NBP具有明确抗脑缺血作用,但其详尽机制未完全阐明。本实验对大鼠脑缺血后脑红蛋白(NGB)表达进行动态观察及NBP是否调节NGB表达,减少氧化应激损伤进行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探讨NGB,NBP对脑梗死患者的作用提供一些价值。 材料与方法: 线栓法制作 SD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108只,体重280g~350g。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按术后不同的处死时间又分为三个亚组:1d、3d和7d,每个亚组各12只。NBP原料药用植物油制成浓度为32mg/ml的溶剂用于动物灌胃。治疗组于术后两小时按80mg/kg丁苯酞植物油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等量植物油灌胃,一天两次。每只大鼠在术后3h和处死前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既定时间点处死大鼠,断头取脑。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脑红蛋白(NGB)表达;羟胺法和TBA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1. Long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假手术组大鼠未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为0;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均可见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两组术后3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处死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HE染色:假手术组脑组织: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轮廓清晰,排列整齐,胞浆丰富,淡染,细胞核大且圆,核仁清晰,细胞周围间隙致密无水肿,无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脑组织:梗死灶中心神经元轮廓模糊,排列紊乱,数量减少,可见凋亡小体,缺血梗死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间质肿胀稀疏;治疗组脑组织:与模型组相比神经元结构尚清晰,间质水肿明显减轻,胞核与胞质尚能分清。 3.RT-PCR检测NGB mRNA表达:假手术组少量表达NGB mRNA,且各时间点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治疗组NGB mRNA表达增多,各时间点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增高,治疗组较模型组、假手术组均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NGB mRNA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 4.免疫组化检测NGB蛋白表达:假手术组NGB弱阳性表达,且各时间点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治疗组NGB表达增多,各时间点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增高,治疗组较模型组、假手术组均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NGB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 5.羟胺法SOD活性检测:假手术组SOD活性高,且各时间点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治疗组SOD活性减低,各时间点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减低,治疗组较模型组增高、较假手术组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模型组和治疗组SOD活性逐渐减低。 6.TBA法MDA含量检测:假手术组MDA含量少,且各时间点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治疗组MDA含量增加,各时间点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增加,治疗组较模型组减少、较假手术组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模型组和治疗组MDA含量逐渐减少。 结论: 1.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NGB表达上调,且主要在缺血早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丁苯酞可通过上调NGB表达,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发挥神经保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