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性多系统萎缩与COQ2基因变异相关性报道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tz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多系统萎缩是一种进展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病,致残、致死率较高,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且无可延缓疾病进展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存在遗传相关性,日本的一项大样本研究证明COQ2基因的变异V393A能够增加多系统萎缩患病风险。本实验旨在分析散发性多系统萎缩患者的发病与COQ2基因变异的关系,探讨亚洲人群多系统萎缩病变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提高对多系统萎缩病变的认识。方法:实验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为133例散发性多系统萎缩患者,对照组为200例非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包括51例周围神经病,2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3例累及中枢的结缔组织病,19例脑梗死,18例肌肉疾病,12例颈椎、腰椎椎关节强硬,8例神经衰弱症,7例癫痫,5例头痛以及32例其他非神经系统变性病)。实验样本为从上述患者的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样本。我们对病例组COQ2基因外显子1、2、6、7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提纯相应的扩增产物,然后对相应外显子进行测序并通过与正常人类COQ2基因序列的对比发现基因多态性核苷酸。运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以及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病例组中已发现的变异进行二次检测以确保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以此两种方法检测对照组中的基因变异。统计学分析方法运用四格表检验比较两组间基因突变类型、例数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在病例组中发现基因变异G21S(c.61G-A)1例,L25V(c.73T-G)7例,P157S(c.469C-T)1例,V393A(c.1178T-C)7例,X422K(c.1264T-A)1例。对照组中发现基因变异G21S(c.61G-A)1例,L25V(c.73T-G)4例,P157S(c.469C-T)0例,V393A(c.1178T-C)11例,X422K(c.1264T-A)0例。病例组中所有变异经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以及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证实是确定存在的。Tsuji S等人曾报道变异V393A为多发于亚洲人种中的基因变异,并且是散发多系统萎缩C型的发病危险因素,可引起线粒内辅酶Q10的合成减少。Sharma M,Jeon BS和Chen YP等人曾报道变异V393A在欧洲、韩国和中国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中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不相关。在我们的实验中,变异V393A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异,不能证明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相关。Tsuji S等人曾报道在日本散发多系统萎缩患者中发现变异P157S 1例,在我们的病例组中也发现1例,对照组中0例,统计学无明显差异。G21S、L25V、X422K是从未被报道过的变异。G21S和X422K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不能证明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相关。L25V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而在病例组OPCA患者与对照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4)。结论:定位于COQ2基因上的变异L25V是一个在日本人群中新发现的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的遗传易感因素,而之前报道过的变异V393A不能增加多系统萎缩的患病风险。
其他文献
本研究目的: 1.调查广州市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情况。 2.发现与该病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08年8月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对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构建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18只,随机分为负压吸引组(A组,9只)、ED模型组(B组,9只)。并选取6只正常
目的:  通过研究岩藻糖基转移酶家族(FUTs)在人乳腺癌细胞株及其耐药细胞株中的差异表达,阐明基于miR-224-3p为探针调控岩藻糖基化在乳腺癌多药耐药性的功能机制,继而为治疗
本研究通过盲式细针滑膜活检术获取RA滑膜组织,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在常氧或低氧条件下予不同浓度的西罗莫司干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间接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之后论述了承德满族音乐文化近几年在产教融合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首先对满族音乐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其次考察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最后对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109-02  产教融合即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