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多系统萎缩是一种进展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病,致残、致死率较高,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且无可延缓疾病进展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存在遗传相关性,日本的一项大样本研究证明COQ2基因的变异V393A能够增加多系统萎缩患病风险。本实验旨在分析散发性多系统萎缩患者的发病与COQ2基因变异的关系,探讨亚洲人群多系统萎缩病变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提高对多系统萎缩病变的认识。方法:实验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为133例散发性多系统萎缩患者,对照组为200例非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包括51例周围神经病,2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3例累及中枢的结缔组织病,19例脑梗死,18例肌肉疾病,12例颈椎、腰椎椎关节强硬,8例神经衰弱症,7例癫痫,5例头痛以及32例其他非神经系统变性病)。实验样本为从上述患者的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样本。我们对病例组COQ2基因外显子1、2、6、7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提纯相应的扩增产物,然后对相应外显子进行测序并通过与正常人类COQ2基因序列的对比发现基因多态性核苷酸。运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以及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病例组中已发现的变异进行二次检测以确保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以此两种方法检测对照组中的基因变异。统计学分析方法运用四格表检验比较两组间基因突变类型、例数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在病例组中发现基因变异G21S(c.61G-A)1例,L25V(c.73T-G)7例,P157S(c.469C-T)1例,V393A(c.1178T-C)7例,X422K(c.1264T-A)1例。对照组中发现基因变异G21S(c.61G-A)1例,L25V(c.73T-G)4例,P157S(c.469C-T)0例,V393A(c.1178T-C)11例,X422K(c.1264T-A)0例。病例组中所有变异经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以及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证实是确定存在的。Tsuji S等人曾报道变异V393A为多发于亚洲人种中的基因变异,并且是散发多系统萎缩C型的发病危险因素,可引起线粒内辅酶Q10的合成减少。Sharma M,Jeon BS和Chen YP等人曾报道变异V393A在欧洲、韩国和中国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中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不相关。在我们的实验中,变异V393A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异,不能证明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相关。Tsuji S等人曾报道在日本散发多系统萎缩患者中发现变异P157S 1例,在我们的病例组中也发现1例,对照组中0例,统计学无明显差异。G21S、L25V、X422K是从未被报道过的变异。G21S和X422K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不能证明与多系统萎缩的发病相关。L25V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而在病例组OPCA患者与对照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4)。结论:定位于COQ2基因上的变异L25V是一个在日本人群中新发现的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的遗传易感因素,而之前报道过的变异V393A不能增加多系统萎缩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