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心梗灰带与梗死心肌透壁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目 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主要不良事件的高发生率是心梗后远期预后依然较差的主要原因,其中心梗灰带(Gray zone,GZ)与恶性室性失常、心源性梗死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CVI42(Circle Cardiovascular Imaging,Canada)软件对GZ的体积及质量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与梗死心肌透壁程度、梗死核心(Infarction core,IC)大小的相关性,以期对GZ更深入的认知。[方 法]入选2015年3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诊并CMR确诊的MI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3.0T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检查(Achieva,Philips),包括心脏电影序列,心肌灌注,延迟钆成像(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LGE-MRI)。用CV142软件对所有患者的延迟钆成像中不同层面短轴进行测量,得出GZ及IC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梗死心肌透壁程度百分数,绘制出IC、GZ、梗死心肌透壁程度相关参数17节段分布图(牛眼图)。将获得数据按以下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根据梗死心肌透壁程度百分数,划分为透壁性MI组(大于50%)和非透壁性MI组(≦50%),利用Wilcoxon完全随机设计比较两组中GZ体积及质量的差异;②进一步根据梗死心肌透壁程度进行递增等级划分成4组,用Spearman秩相关分比较不同组中GZ体积及质量的差异;③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所有患者IC体积及质量与GZ体积及质量的相关性。[结 果]②透壁梗死组GZ体积中位数(ml)为3.48(1.70,5.97),GZ质量(g)中位数为3.66(1.76,6.28),非透壁梗死组GZ体积中位数(ml)为0.59(0.40,0.90),GZ 质量中位数(g)为 0.62(0.43,0.9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Gradel:GZ 体积中位数(ml)为 0.46(0.32~0.52ml),GZ 质量中位数(g)为 0.48(0.35,0.55),IC 体积中位数(ml)为 0.61(0.38,0.65),IC 质量中位数(g)为 0.64(0.40,0.68);Grade2:GZ 体积中位数(ml)为 0.87(0.67,1.25),GZ 质量中位数(g)为 0.91(0.71,1.31),IC 体积中位数(ml)为 0.70(0.42,0.85),IC 质量中位数(g)为 0.73(0.44,0.89),Grade3:GZ体积中位数(ml)为1.74(1.12,3.16),GZ质量为中位数(g)为1.83(1.18,3.32),IC体积中位数(ml)为5.56(3.85,9.48),IC质量中位数(g)为5.48(4.04,9.95);Grade4:GZ 体积中位数(ml)为 5.91(4.82,12.13),GZ 质量中位数(g)为 6.22(5.06,12.73),IC 体积中位数(ml)为 12.18(7.61,30.47),IC 质量中位数(g)为 13.44(7.99,31.99),rs-体=0.875,rs-质=0.874,P均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所有患者GZ体积中位数(ml)为1.20(0.54,3.88),GZ质量中位数(g)为 1.26(0.57,4.08),IC 体积中位数(ml)为 2.51(0.61,8.23),IC 质量中位数(g)为 2.63(0.64,8.71),rs-体=0.850,rs-质=0.851,P 均小于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1、心梗透壁程度不同,GZ的体积及质量也不同;2、GZ及IC的体积及质量随着梗死心肌透壁程度增加而增加;3、GZ的体积及质量与IC体积及质量呈明显正相关,即IC越大,GZ也越大。第二部分:心梗灰带与病理性Q波的相关性研究[目 的]目前研究显示,伴有病理性Q波(Q-Wave,QW)的患者比非QW患者具有更差的临床预后,是否GZ与病理QW存在相关性,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组研究对GZ的体积与质量进行定量,探讨其与病理性QW的相关性。[方 法]入选2015年3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拟诊并CMR确诊的MI患者,CVI后处理分析为Grade3-4级MI患者30例(透壁程度大于50%)。所有患根据心电图(与CMR检查在一周以内)分为病理性Q波组和非Q波组。用Wilcoxon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资料的秩和检验对两组GZ的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病理性QW组GZ体积中位数(ml)为3.41(1.12,5.48),质量中位数(g)为 3.58(1.18,5.76),非 QW 组 GZ 体积中位数(ml)为 8.73(4.24,13.16),质量中位数(g)为9.79(4.46,13.32),Z均为=-2.841,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在Grade3-4级MI患者,非QW组GZ体积及质量大于病理性QW组。第三部分:心梗灰带与心肌应变的相关性研究[目 的]目前CMR心肌应变特征追踪技术(CMR-feature tracking,CMR-FT)已经应用于心肌疾病的应变研究,目前也有研究显示梗死核心(IC)与心肌应变存在相关性,但在GZ的研究尚缺乏。本组利用CVI42软件对心梗灰带的体积及质量进行测量,并对相应节段的应变行CMR-FT量化,探究GZ与心肌应变的相关性。[方 法]入选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CMR确诊的MI患者30例、且所选GZ节段在CVI42软件上无IC存在,节段分析采用AHA17节段法(未包含第17节段)。利用CMR-FT技术得出所选GZ节段的峰值纵向应变参数(Longitudinal strain,LS)、峰值径向应变参数(Radial strain,RS)和峰值圆周应变参数(Circumferential strain,CS)。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GZ节段体积及质量与应变的相关性。[结 果]①共计480个节段,有32个GZ(无IC存在)节段,其中LAD支配节段为16个,LCX支配节段为l 1个,RCA支配节段为5个,体积中位数(ml)为4.86(2.64,10.94),质量中位数(g)为 5.10(2.77,11.00),相应节段 LS 值中位数为-8.00%(-11.88,-5.05%),RS 值中位数为 16.10%(13.20,23.08%),CS值中位数为-10.80%(-16.13,-7.43%)。②GZ体积及质量与对应节段心肌LS值无直线相关关系(rs-J=0.043,rs-M=0.020,P=0.341)。③GZ体积及质量与对应节段心肌RS值无直线相关关系(rs-v=-0.230,rs-M=-0.171,P=0.753)。④GZ体积及质量与对应节段心肌CS值无直线相关关系(rs-v=0.039,rs-M=0.026,P=0.613)。[结 论]GZ的体积及质量与对应心肌节段的纵向应变、环向应变、圆周应变均未见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