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中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为一体综合素质,则工学结合对中职院校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是以培养实用性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教育学校,是技师、高级技师的摇篮。实行“双证书”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所以提升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是科学技术能否更好的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保障,是我国在全球产业升级,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性问题。 在新背景下,“工学结合”有了新的意义,不单单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有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新的办学思想。新型的“工学结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完成了中职院校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既定目标,另一方面又有改进“理实结合”教育理论结、去研究一种新的具有实践经验及理论依据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种理论依据的表现在于能使研究者掌握国外的和国内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寻找合适我国国情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丰富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具体体现在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和参考。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德、英、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就提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用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形式,为本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而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走过了辉煌的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用工的变化,职业教育也经历了重大变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在各职业院校进行系统的落根和生长,它要走的路很长,具体的实施更需要时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例如:工学结合对经济功能的不重视,而对传统的普通教育和思想教育过分看中;国家的一些大的方针计划所创造的环境也没能和现阶段所提倡的工学结合所表现的符合企业需求特征的模式相结合。发展到现在还是缺乏从上层、到中间、直到底层的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需要国家得有一系列的文件做坚强的后盾,所以完成这些文件的起草就变得非常急促。没有国家行政部门的文件引领,单单由学校到企业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事宜商谈,学校没有约束条件,企业缺乏执行动力。如果国家能通过制定法律制度以及一些优惠政策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这样就能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本文针对“工学结合”概念比较多,运用概念模糊不清的事实,着重强调了其定义的实际含义、层次、完整性、适用对象等,还对应用范畴做出了仔细的分析和说明;其次,结合我院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分析出“工学结合”的理论实施依据、实施效果、实施对象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最后,从多方面总结出“工学结合”的实际意义和它的重要性。同时结合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工学结合”运行实例的探讨,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完善整个运行模式,提出许多可操作性建议以及需要健全的办法措施。本次论文所涉及的重点包括以下几点:人才培养的模式,工学结合运行方式和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内容是学院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和“一体化和‘2+1’型”教育模式。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中探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出工学结合“做什么”“怎么做”“是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