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的发展源于工业革命,城镇通过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资源,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世界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各不相同。我国是世界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国家,城镇化水平为52.6%,但距离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化可以带动国家经济增长,实现产业转型,我国政府明确指出城镇化具有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遵循客观市场规律的城镇化,可以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不同类型城镇间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和协调推进。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是城镇化的另一个发展重点,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在于提升居民福利,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特征,结合理论观点和理论模型,运用VAR计量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相关文献,并作出评论,提出研究内容和使用的方法,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并描绘技术路线;第二章从经济增长推动城镇化和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两个角度,总结相关经济理论,并将我国城镇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归纳了城镇化的特征和定位;第三章借用Black和Henderson的理论模型,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使用计量经济学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四章使用计量经济学VAR模型,运用实际数据,分别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化与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效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对分析结果做了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