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对脐带血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培养体系,研究脐带血单核细胞和DC的EBV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EBV对脐带血DC吞噬功能、表面分化和成熟标记表达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功能的影响,并且与相同培养条件下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DC比较,研究两者在病毒相关蛋白表达及细胞分化和功能变化方面的差异性。以期从抗原提呈细胞这一免疫应答的起始环节,来阐明EBV逃逸宿主免疫监视的可能机制,为临床防治EBV感染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RT-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相关蛋白基因在单核细胞和DC上的差异性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病毒相关蛋白的表达、DC吞噬葡聚糖的能力、以及细胞表面分化和成熟标记表达的阳性率和相对荧光强度。采用ELISA方法和RT-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DC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和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 结果:在感染EBV的脐带血单核细胞表面检测到了病毒相关蛋白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和衣壳抗原(virus capsid antigen,VCA)的表达。RT-荧光定量PCR检测到病毒相关蛋白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和BcLF-1的mRNA表达,并且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DC内LMP1蛋白基因模板的拷贝数明显高于脐带血单核细胞和DC。感染EBV后,脐带血DC吞噬葡聚糖的能力降低;细胞表面分化和成熟标记与正常对照相比表现为:CD14分子的下调不明显,而MHC Ⅱ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上调不明显,MHCⅠ类分子的表达降低;细胞因子分泌的改变表现为:LPS刺激后细胞分泌的IL-6、IL-10和TNF-α不增高,而TGF-β1在EBV感染后分泌增高,同时EBV还抑制了IL-12p35和IFN-γ的mRNA表达。 结论:单核细胞和未成熟DC均可被EBV感染,并且由于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DC内LMP1蛋白mRNA的拷贝数明显高于脐带血单核细胞和DC,推测EBV在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未成熟DC内更易复制。EBV抑制了DC的吞噬功能,阻碍了DC的分化和成熟,使DC摄取处理抗原和提呈抗原的能力受损。MHC I 类分子的降低导致在控制EBV感染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MHC I类分子限制性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受损。此外,EBV还使DC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增加,抑制了宿主免疫,并且使免疫应答反应向T辅助细胞2方向偏移,削弱了细胞免疫功能,以上因素均可导致EBV逃逸宿主免疫。
其他文献
背景 肺癌是现今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肺癌的常规检查:胸片、低剂量螺旋CT、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常用的肺癌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