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差距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逐步缓解并最终消除,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差距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阶段都表现得相当明显,而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产生发展的独特性,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我国东、中、西区域之间,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而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东部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成为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除了区位的劣势之外,还有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劣势,决定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只能依靠投资和消费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低下和住房、教育、医疗支出的不断增长,直接制约着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出口贸易的劣势,决定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只能依靠国家的大规模投资推动经济增长,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原动力的观点,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为应对国际金融海啸和后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中央政府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思路,从重出口、重投资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出口、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扩大消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中央政府把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投入做为了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通过居民消费的增加,提高居民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带动经济发展,进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的社会保障对降低居民未来生活不确定性,增强居民生活风险承担能力,扩大当期消费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的同时,区域、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建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条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收入水平、文化传统的差异,必然会引起同一社会保障政策对各区域居民消费产生差异性效应。从而,具体考察社会保障对不同区域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差异,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社会保障政策,在促进落后地区居民消费增加的同时,提升落后地区人力资本质量,实现社会保障政策效应的最大化和社会保障资金的最优配置,这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时间维度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也正在发生变化,预防性储蓄成为了当前城镇居民主要消费行为。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基础,借助VEC模型,从时间维度研究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弹性系数较小。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居民消费能力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不完善,保障水平还不高,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还较小;2.从长期来看,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促进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特别是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大幅增加,大大超过了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造成了实际收入的降低,引起了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影响作用较小;3.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高收入居民的消费促进作用大于低收入居民。城镇低收入居民,由于收入水平较低,生活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部分居民处于失业或待业状态,其所领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等补助,仅仅能够维持其基本生活,根本不可能用于耐用品的消费。同时,很多低收入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低或工作流动性大,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这些是造成上述实证结果的重要原因。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空间维度的影响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基础,借助Panel Data模型,从空间维度研究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与时间维度实证检验结果一致,即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较小;2.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其他区域。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收入渠道狭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而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提高部分,所占其收入比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是造成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3.从消费习惯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相对于其他地区稳定性差,居民消费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对生活的抗风险能力较差;4.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表现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促进作用大于其他区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渠道狭窄,收入成为了决定他们消费的最主要因素。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已更具有理性,从预防性储蓄理论角度分析,持久性收入和不确定预期成为了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的持久性收入占其总收入比重的持续下降和农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是造成农村居民消费萎缩的主要原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村土地的规模流转,阻碍了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导致了农业经营效率的低下,进一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上述实证部分的研究结论来看,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建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保障水平,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对于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而,在借鉴国外社会保障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水平,做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把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建设的主导地位,社会保障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构建科学高效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机制,做为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关注落后地区低收入居民,加大落后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落后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供给,加强落后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和完善落后地区社会保险体系,做为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