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们对癌症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治疗手段的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癌症的发病率虽然仍呈上升趋势,但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不仅满足于对生命的延长上,还包括对相关疾病的防治、促进患者的主要功能的恢复、保持适当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提高生存质量,而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诸多因素中,癌因性疲乏(CRF)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虽然广大医护人员已经在癌因性疲乏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尚不太清晰的病因病机,故临床上还未有比较标准化的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案。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视为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广泛的被国内外所认同,尤其是在治疗肿瘤的并发症上,相关文献及资料显示对于CRF也有具有独特的疗效。本研究相通过针刺原穴治疗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与可行性的探究,为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为医患双方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共选取60例患者,在佛山中医院肿瘤中心门诊及肿瘤中心病房2017-1月至2018-03月就诊患者中招募。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针刺加基础治疗)和对照组(基础治疗)各30人。观察指标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中文版本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KPS评分表(Kamofsky,卡氏,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评价。在观察第1天针刺前、第14天分别对患者进行Piper疲乏量表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kPS评分、中医症状评估评分并进行记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出相应客观结论。(本研究的数据运用SPSS25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的Piper疲乏量表评分差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评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临床疗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痊愈0例,显效14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中医症状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33.33%。经统计,两组的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经治疗后都有效,总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治疗组的总体中医症状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在治疗前后组内KPS评分比较数值虽都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原穴对本研究中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无明显影响。4.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汉密顿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抑郁方面均有改善,且治疗组的抑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原穴治疗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是有效的,它能有效的降低患者Piper疲乏量表分值、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值,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能满足患者对更高的生活质量需求,由于本法在有效的同时具备安全、易行、无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工作者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运用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