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研究选用三种可切削材料—树脂、玻璃陶瓷、纯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系统CEREC AC制作嵌体修复离体前磨牙I类洞,经冷热循环实验后,采用染料渗入法、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三种材料嵌体边缘微渗漏的程度及嵌体与牙体间的密合度情况,从而探讨CAD/CAM技术制作嵌体的效果及三种可切削材料嵌体边缘微渗漏的程度,并比较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嵌体修复边缘微渗漏的差异,以期为CAD/CAM嵌体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可切削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标本来源选择近期因正畸需要拔除的30颗完整健康恒前磨牙,清理干净,放入生理盐水中,置于4℃条件下保存备用。2实验分组将实验离体牙随机分为3组,即A组:树脂嵌体组;B组:玻璃陶瓷嵌体组;C组:纯钛嵌体组,每组10颗。3实验方法3.1牙体预备按照CAD/CAM嵌体修复的备洞原则在离体牙上制备合面I类洞,洞深2mm,轴壁均外展6~10°,侧壁直,光滑无倒凹,点线角清晰圆钝。并将备好洞的实验离体牙固定于超硬石膏全口牙列模型中。3.2嵌体修复操作过程A组:采用CAD/CAM系统CEREC AC进行椅旁光学扫描,设计,切削制作树脂嵌体。30%磷酸酸蚀洞壁20s,用蒸馏水冲洗10s,吹干洞壁表面,均匀涂布粘结剂,轻吹5s后,再涂粘结树脂,同时在树脂嵌体表面涂布粘结剂,并放入窝洞内,指压固定20s,去除多余的粘结剂,光照20s,打磨抛光。B组:制作玻璃陶瓷嵌体,并用氢氟酸和硅烷偶联剂进行瓷嵌体表面处理,嵌体制作及粘结修复操作方法同A组。C组:制作纯钛嵌体,嵌体制作及粘结修复操作方法同A组。3.3冷热循环实验将修复完毕的3组实验牙置于37℃人工唾液中保存24h后,交替放于5~55℃冷热水循环水浴箱中进行温度循环2000次。3.4染色取出实验牙,自然干燥后,进行根尖封蜡,在修复体的洞缘外1mm处均匀涂布两层指甲油,晾干后,将实验牙浸入自制的2%亚甲基蓝溶液中于36℃恒温箱中保存24小时。3.5切割标本取出染色实验牙,流水冲洗,软毛刷刷净实验牙表面的染料,在36℃恒温箱中固定,干燥。将实验牙包埋后用进口金刚砂切盘沿嵌体于牙体中央颊舌向剖开,用煤油冷却,剖面用砂纸磨光。3.6体视显微镜观察体视显微镜下观测3组染色实验牙的染色深度的情况,并对微渗漏程度分级进行记录。3.7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ical microscope SEM)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嵌体与牙体侧壁间的间隙大小,即为密合度,并记录。4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三组嵌体边缘微渗漏深度平均值及嵌体与牙体之间的间隙平均值进行秩和检验(Kruslal-Wallis test),并作两两比较,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体视显微镜观察三组实验牙嵌体边缘微渗漏程度均不超过1级。玻璃陶瓷嵌体与牙体组织的密合程度较紧密,染料渗入最少,着色最浅;纯钛嵌体与洞壁之间的染料渗入最多,着色最深;树脂嵌体与洞壁之间的染料渗入及着色程度介于其他两组之间;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陶瓷嵌体与牙体间的边缘间隙最小,密合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牙体切面的结构比较均匀;纯钛嵌体与牙体间的边缘间隙最大,边缘密合程度最低;树脂嵌体与牙体间的边缘间隙大小介于前两组之间。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SEM观察结论:1 CAD/CAM技术制作树脂、玻璃陶瓷和纯钛三种嵌体产生微渗漏程度均较低,玻璃陶瓷嵌体边缘微渗漏程度最低,其次是树脂嵌体,纯钛嵌体的边缘微渗漏程度较其他两组较高。2 CAD/CAM技术进行嵌体修复时,非金属材料嵌体在边缘微渗漏方面优于金属材料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