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抽吸时段颗粒脂肪细胞的破损率及活性,明确移植前脂肪细胞的损伤情况,为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mm钝头吸脂针(侧孔2.5mm×5mm),在20ml注射器负压下(将注射器的活塞固定在20ml刻度处),于下腹部脂肪层同一隧道内,每次往返抽吸15次,分别获取第1管、第2管、第3管、第4管、第5管脂肪抽吸物,清洗纯化后,将所得脂肪颗粒通过HE染色,镜下计数并比较颗粒脂肪细胞的破损率;通过葡萄糖转移实验、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实验,分析和比较颗粒脂肪细胞的活性。结果本组实验中随机选取共13名求美者,HE染色镜下显示颗粒脂肪细胞第1管至第5管的破损率分别为:14.7±1.7%,16.2±2.1%,42.2±2.7%,56.2±3.2%,73.2±5.2%,结果显示破损率随抽吸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葡萄糖转移实验显示第1管至第5管颗粒脂肪对葡萄糖的转移量分别为:0.742±0.11mmol/L,0.670±0.08mmol/L,0.360±0.05mmol/L,0.254±0.05mmol/L,0.216±0.06mmol/L,结果显示随抽吸管次的增加而减少;MTT实验数据显示脂肪颗粒的吸收光度值(D492nm)分别为:1.149±0.065,1.095±0.048,0.757±0.095,0.562±0.101,0.477±0.086,结果显示随抽吸管次的增加而减少。三种方法的统计学分析显示:第1管与第2管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管与第3、4、5管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一隧道内通过负压抽吸所获取的脂肪颗粒中,早期所获取的脂肪颗粒与后期的脂肪颗粒相比,其细胞损伤率低,活性高,更适合应用于自体颗粒脂肪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