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日本进入泡沫经济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应对劳动力不足对策",推动外国劳动力大规模进入日本。但随着泡沫经济崩溃,日本进入"失去的10年"。在长期的经济萧条下,其接收外国劳动力的势头也有所放缓。虽然在这个时期,日本仍存在各种外国劳动力问题,诸如违反合同规定的务工时间问题及非法劳动力等问题。但是,具有在日滞留资格的外国人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包括凭借工作签证获得在留资格而滞留在日的外国人,凭借日本人后裔身份滞留在日从事劳务的外国人,以及在制度的推动下进入日本研修的外国研修生和技能实习生等。日本政府以为外国研修生派出国培养技能人才,促进派出国经济发展为目的,建立了外国研修生制度。该制度建立之初,由日本政府或者在海外拥有子公司的大型企业接收外国研修生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但自在日的中小企业开始接收外国研修生之后,其"解决日本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特征越发突出,研修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国际社会上有人指出该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其最初的目的。而日本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分为两派,一些学者指出该制度为日本国内低效益产业存在的用工难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虽然接收企业向外国研修生支付的工资远远低于其对日本其他劳动力支付的工资,但考虑到管理费用等其他支出,企业接收外国研修生的成本并不小。针对以上问题,日本的学术界从各个角度对日本企业接收外国研修生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在利用地区层面的数据和产业层面的数据进行的分析中,对于日本中小企业是否是因为工资标准低而接收外国研修生这一观点并没有定论。而仅存的几个从企业层面数据进行的分析只使用了为期一年的样本数据,缺乏准确性。其它一些相关文献结果则表明了外国研修生的重要性,即其虽作为廉价劳动力,但在技能方面其与日本国内的短时间雇佣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在日本中小企业是否单纯将外国研修生看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的问题上,都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日本政府认为,之所以外国研修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问题不断出现,是因为部分接收企业对于该制度存在理解偏差或者误用。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于2009年出台了保障外国研修生合法劳动条件的政策。根据2009年修订的日本《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简称《入管法》)(于2010年正式实施)规定,外国研修生在进入接收企业并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非实务研修之后,须与接收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并适用日本最低工资法等劳动法(日本法务省2010)。在这一法律实施之前,外国研修生的每月工资仅相当于日本各地最低工资的50%左右。因此,对于接收外国研修生的企业来说,这一法律的实施将会使他们在一年间支付给外国研修生的费用增加到原来的两倍。本论文以2010入管法的实施为切入点,运用日本各都道府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外生因素对这一政策的影响以及外国研修生的接收规模是否发生变化。以此来对日本中小企业接收外国研修生的的动因进行分析,在明确外国研修生与其他日本劳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试图回答日本中小企业是否如同国际上所批判的只是为了将外国研修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从而为客观评价这一制度提供实证依据。在实证分析中,本论文运用了 2002年到2014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面板数据进行了一阶差分回归的分析。将各个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雇佣劳动力人数中外国研修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作为因变量。在自变量中,使用了各个都道府县的Kaitz Index以及有效求人倍率、短时间雇佣劳动力比例、短时间雇佣劳动力的离职率、中小制造业雇佣者的比例等指标来代理日本国内劳动力市场影响要素。从本论文的计量结果来看,对于因变量外国研修生雇佣比例来说,短时间雇佣劳动力比例、中小制造业雇佣者比例和有效求人倍率有着统计性显著正相关的影响。但是Kaitz Index没有呈现显著性影响,同时Kaitz Index(相对于一般劳动力)与2010年虚拟变量的交叉项没有显著性影响,而相对于短时间雇佣劳动力的Kaitz Index与2010年虚拟变量的交叉项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影响。这意味着,在2010年政策实施之后,与2009年相比Kaitz Index越高的地区,中小企业雇佣者数中外国研修生雇佣数量所占比例越高。因此,各地区外国研修生雇佣比例并没有随着Kaitz Index的提高而下降。从以上结果来看,日本中小企业主要出于一下两个原因接收外国研修生:一是为了节省雇佣成本将外国研修生作为廉价劳动力雇佣;二是,出于外国研修生具有三年限期雇佣的特点,一直以来通过雇佣国内非正式劳动者来保证生产效率的企业对于外国研修生有着很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