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视野下的报应观念──以中国传统社会为背景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12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应观念在中国古代民众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民众法律意识乃至司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报应观念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从而对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报应的概念、分类比较及流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报应观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间的密切联系。报应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法律意识,无论是为统治阶层所利用,还是民众的崇信,报应观念都起到了切实的作用。报应观念参与了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虽然其中司法官员们或功力或虔诚,最终案件得以水落石出却都离不开报应观念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报应观念对于法律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报应观念与国家律法、儒家传统三者之间是统一的,报应观念是法律与伦理之外的宗教层次。它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制约着民众的行为,使其遵礼守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条文的漏洞及案件难以侦破的缺陷,让所有恶行都无处遁形,这正满足了民众对正义的心理需求。也正是基于这种心理需求,人们创设了冥报、来世报等一些报应方式,解决了报应观念与现实生活中恶人得不到报应之间的矛盾,使得报应具有必然性。虽然这种方式在今人看来是极其颟顸愚昧的,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它的确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  本文还探讨了报应观念在当今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并参考已有的统计数据得出:报应观念在今天仍旧存在,即便其最初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却始终没有为人们所抛弃。若今人能够去其糟粕,正视传统文化中业已被逐渐忽视的深刻影响力,当最终证明法治并非解决社会控制问题的万能钥匙之时,传统法律文化中所蕴含的奥义或许能够为我们开启转化思路的新径。  由于《太平广记》、《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中国古代公案笔记小说中记载的报应故事最能够反映民众观念中的报应与法律文化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在行文时,亦将上述古代文献作为参考材料使用。
其他文献
人口老龄化作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于上个世界中叶就已经为人口学家所提出。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世界后半段就已纷纷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则在上世纪最后一年,宣布正式进入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