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众所周知,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发病普遍及危害性大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科疾病,理应积极、系统、长期地治疗,而西医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方面,已经比较系统和完善,但降压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降压药物的选择、伴随症状的治疗、并发症的产生等,而中医学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学上,无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对应的病名,但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为“眩晕”、“头痛”、“胸痹”、“心悸”、“不寐”、“中风”、“肝阳”、“肝风”等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中为众多医家所认可的主要是“眩晕”、“头痛”两种。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详辨原发性高血压的证候,是治标、治本、或标本兼治的基础。经检索病阅读维普、万方、知网、CBM等中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后,发现目前《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辨证分型标准普遍为学者所接受,其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分型为: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及阴阳两虚证四型,但在具体临床实践应用中,众学者文献报道结果都与上述分型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发现不同地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差异较大。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生活规律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高血压的发病有相应的变化。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职称在副高以上的医师中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门诊患者的病案,凭借查阅相关医师在临床实际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历,并对其进行资料整理并分析,从而反映本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实际情况,并尝试与现行分型标准及其他学者所做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使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电子病历系统,查阅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的门诊病历,收集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主要症状及体征、中医辨证等,采用Excel建立基本信息资料库,后导入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率、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纳入870例明确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史的患者。1.原发性高血压病与年龄性别的探讨:患者年龄及年龄段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呈负偏态分布;受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4.89±11.72岁,最小23岁,最高92岁,其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要多,但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原发性高血压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0岁以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人数开始明显增加,50~80岁人群发病较多,其中61~70岁患者最多。2.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本次研究结果与《指导原则》分型标准有一定差异,同时与不同地区学者研究结果差异性亦较大,而与同样位于广东省内的珠海地区的严冬平学者结果最为近似;具体分型:痰瘀阻络型占34.5%、气虚痰瘀阻络型占27.2%,阴虚阳亢型占5.2%、阴阳两虚型占4.5%、气虚型占4.3%、气虚血瘀型占3.4%、肝阳上亢型占3.1%、气滞血瘀型占1.6%、阴虚型占1.5%、血瘀阻络型占1.5%、湿浊内蕴型占1%及其他证型占11%;另外单纯单证型患者较少,占总人数12%,进一步尝试对所有证型构成加以分解后得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本虚主要涉及气虚、阴虚,邪实主要涉及痰邪、瘀邪。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发病年龄以40岁为起点,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50~80岁是普遍发病,61~70岁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高发年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故与不同地区学者文献报道结果不同;本次研究反映的是临床实际分型情况,研究结果与现行《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分型标准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与不同地区的学者所做的类似研究结果亦不尽相同,考虑是不同地区气候、饮食差异等导致;本次研究所得结果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的本虚标实证型为主,其中正虚以气虚、阴虚为主,实邪以痰邪、瘀邪为主,具体以“痰瘀阻络”“气虚痰瘀阻络”型为主;在此基础上,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因患者以本虚(气虚、阴虚)标实(痰邪、瘀邪)为主,治疗当以药、以针、以灸扶其正气,祛其痰邪、瘀邪,达到标本兼治;对于尚未发病之人,平素注意固护正气,防止正气不足,血运不畅而致瘀,另考虑到地区因素,应着重于加强对湿邪的控制,或燥湿、或祛湿、或渗湿,防止湿邪在人体蕴久成痰,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