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以后,要想被中华民族接受和认可,就必须寻找促其生根发芽的土壤,而这一土壤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文化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有着许多相似因子,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融通,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前行的强大动力。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也形成了博大而精深、丰富而凝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发挥着重要的支撑、激励、教育塑造和凝聚功能,不断推动中国前进的步伐。但是近代中国由于遭遇了强大的变故,中华民族精神日趋萎靡,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此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解除了其发展的困境,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重现光彩。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为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高素质的实践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需要高昂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发展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二者的和谐融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时代主题,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创造性地丰富、锻造和培育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结合实际,在承袭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塑造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而邓小平率领党和人民铸就的邓小平理论内在包含着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党和人民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和时代特点,创造了民族精神的新内容、新形式,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论,新任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思想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继续深化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并指引党和人民在实践中锻造了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具有时代价值的民族精神。新世纪新阶段,对于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新阶段中国的国内、国际需要,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融通,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使中华民族精神真正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