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存在的基的重要信息之一,对水文、生态、全球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渡河土游,地处横断山脉东部边缘,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农牧林交错分布,属于西南地区重要林区,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对大渡河卜游地区进行植被覆盖度研究意义重大。文章选取大渡河上游丹巴段为研究区,以其1989,2000,2009年3个时间的TM/ETM+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在ERDAS IMAGINE9.2和ARCGIS9.3软件平台下,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来提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信息,将植被覆盖度分为低覆盖度(<15%)、中低覆盖度(15%~40%)、中覆盖度(40%~60%)、中高覆盖度(60%~75%)和高覆盖度(>75%)5个等级,分析了1989~2009年,20年来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DEM数据,分析了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的植被覆盖度分布及变化特征;以研究区主要公路和居民点为刘象建立三级缓冲区,研究公路与人口分布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较好,其中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占研究区总面积50%以上,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面积占34.28%。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研究区中级以上植被覆盖度类型大多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沿岸地区;而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类型呈现出沿山脊分布的特征,东北部的大渡河河谷地带虽然海拔较低,但山于人类活动频繁,植被覆盖也相对较低。(2)1989~2009年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增加,但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其中1989~2000年为退化期,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面积分别增加了1221.74hm2和1524.37hm2;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分别减少了7614.23hm2和109.39hm2。2000~2009年为逆转期,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分别增加了11116.08hm2和2540.44hm2;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面积分别减少了15311.89hm2和1595.82hm2。(3)不同海拔带、坡度级范围、坡向植被覆盖度存在较大差异。从海拔来看,在1741~2500m范围,人类活动相对频繁,植被覆盖总体较低。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为46.05%,而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比例仅占21.42%其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仅占5.84%;在2500~4500m范围,以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其面积比例达50%以上,其中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比例达35.75%以上;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所占的面积比例相对较小,为37.98%;在4500~5429m范围,受海拔和热量条件的影响,植被覆盖度较低,低植被覆盖度而积比例高达67.56%,而高植被覆盖度而积仅占0.04%.从坡度来看,在0°~150区域,坡度相对平缓,人类活动频繁,植被覆盖以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面积比例57.17%,而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比例仅为29.91%;15°~45°区域,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比例41.11%以上,相对0°~15°区域有所提高,而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面积比例相对下降;45°~-85°区域,植被覆盖度进一步提高,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比例高达51.27%以上。从坡向来看,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东坡和南坡,其面积比例分别为67.46%和68.40%;低植被覆盖度和中低植被覆盖度集中在西坡、北坡,面积比例分别为71.78%,和58.25其原因是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与川西北高山高原的过度地带,东部四川盆地湿热气流在此抬升,导致东坡南坡水热条件优于西坡和北坡。(4)公路和居民点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有明显的影响,低和中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比例随着公路和居民点缓冲区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少,而高植被覆盖度而积比例随着公路和居民点缓冲区距离的增加逐渐增加,说明在公路和居民点附近人类活动最为频繁,植被覆盖度也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