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首要疾病。病因病机反映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中医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取决于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本研究基于古今中医文献,从病因病机角度切入,研究不同时期/时代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时间为轴,梳理中国历代对肿瘤病因病机认识的历史发展。采用频次统计和关联分析方法,基于期刊文献,整理当代中医对我国高发的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化。历代典籍的文献梳理显示:先民对肿瘤的认识,经历了从寄希望于神灵到逐渐进行医疗探索的过程。秦汉之时,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已涉及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生活等方面,其中以寒邪和瘀血的认识较多,并用五行理论阐释病理机制。三国至隋唐时期,拓展了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产生了如“误治”“热瘀”“蓄毒”的新观点,又认识到肿瘤慢性病的特点,治疗上外治法在这一时期记载增多,方药使用更加成熟。宋金元时期,医家对肿瘤的病因病机多有独特的见解,涉及情志、脾胃、标本正邪、痰瘀、毒邪等方面,“癌”字于这一时期出现并具备了现代肿瘤的含义。明清时期对肿瘤绵长病程呈阶段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认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病因病机,应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民国时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无较大进展,但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清醒认识到肿瘤有别于一般内伤杂病和外科疮疡,具有其特殊性。当代研究的统计分析表明:(1)肺癌:近40年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以“肺虚标实”为多数观点,“肺虚”由“阴虚”的观点占多数演变为“气虚”的观点占多数,同时“肺虚”多伴随着“脾虚”,标实多关注痰邪,又渐有瘀血和毒邪的认识。(2)胃癌:近30年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以“脾胃虚兼标实”为多数观点。“脾胃虚”多为气血虚,逐渐“气虚”的观点占多数,并一直都有“阴虚”的观点。标实不可忽视“毒”“瘀”“热”,并均与正虚合而为病。肝脏与脾胃密切相关,治疗多予以兼顾。(3)肝癌:肝癌病因病机复杂,近40年的认识总体呈现由本虚标实并重,演变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本虚多为“肝(肾)阴虚”,标实多“湿热互结”或“瘀毒互结”。(4)肠癌:近30年对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本虚由“脾虚”明确为“脾气虚”,又发展为“脾气虚肾阴虚”;标实渐以“瘀毒”的观点占多数,又渐以“湿热”的观点占多数。(5)乳腺癌:近30年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渐由本虚标实并重转变为以本虚为主兼有标实。本虚起初有“阴虚”和“气虚”的观点,后发展为“肝肾阴虚”和“脾气虚”;标实则由“热毒”拓展为“痰瘀热毒”,又深化为“痰瘀互结”和“正虚毒侵”的观点。结合文献梳理和统计分析,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总体认识为本虚标实,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历史的趋势是由标实为主转变为本虚为主。同时脾胃功能在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影响,而“气滞血瘀”是贯穿恶性肿瘤病因病机认识发展过程的观点。“癌毒”学说是近年来相对系统的病因病机认识论,其高度概括了恶性肿瘤的疾病特点,反映中医对恶性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