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试图通过依恋和自尊两个中介变量来分析青少年世故性与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关系,以期解释世故性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并建立预测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的方程。方法整群抽取郑州市某中学500名初中生,使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iddie Machiavellianism Scale, KMS)中文修订版、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The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Attachment, IPPA)、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SES)、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进行施测取得有效数据。采用相关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世故性和同伴依恋负相关(r=-0.239,P<0.01),世故性与困难总分正相关(r=0.354,P<0.01),同伴依恋与困难总分负相关(r=-0.360,P<0.01);2、世故性和自尊负相关显著(r=-0.250,P<0.01),困难总分与自尊负相关显著(r=-0.426,P<0.01);3、初中生的世故性、同伴依恋、困难总分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4、初中生的自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存在边缘显著(t=1.85,P=0.065),初一学生的自尊水平略高于初二学生;5、同伴依恋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6、自尊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7.55%;7、母亲拒绝、世故性、自尊、同伴依恋在预测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发生上有重要作用,解释变异量达到33.3%。结论母亲拒绝和世故性作为诱发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同伴依恋和自尊作为抑制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良性因素,共同作用于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其中世故性又通过自尊和同伴依恋间接影响情绪及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