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世故性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试图通过依恋和自尊两个中介变量来分析青少年世故性与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关系,以期解释世故性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并建立预测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的方程。方法整群抽取郑州市某中学500名初中生,使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iddie Machiavellianism Scale, KMS)中文修订版、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The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Attachment, IPPA)、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SES)、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进行施测取得有效数据。采用相关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世故性和同伴依恋负相关(r=-0.239,P<0.01),世故性与困难总分正相关(r=0.354,P<0.01),同伴依恋与困难总分负相关(r=-0.360,P<0.01);2、世故性和自尊负相关显著(r=-0.250,P<0.01),困难总分与自尊负相关显著(r=-0.426,P<0.01);3、初中生的世故性、同伴依恋、困难总分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4、初中生的自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存在边缘显著(t=1.85,P=0.065),初一学生的自尊水平略高于初二学生;5、同伴依恋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6、自尊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7.55%;7、母亲拒绝、世故性、自尊、同伴依恋在预测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发生上有重要作用,解释变异量达到33.3%。结论母亲拒绝和世故性作为诱发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同伴依恋和自尊作为抑制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良性因素,共同作用于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其中世故性又通过自尊和同伴依恋间接影响情绪及行为问题。
其他文献
眼底出血症是眼科临床常见的致盲眼底病变之一,多由外伤、视网膜本身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视网膜病变所致。笔者用小柴胡汤为主方分期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将近4年所治疗的64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课堂问题的提出,内涵丰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数学操作技能课的教学往往通过老师讲解,学生模仿和练习,也能把这个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作用。语文学科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其所具有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包容以及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但是,在实
二战期间,为了取得胜利,参战国大都设计了各种军车。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想法却大相径庭,因此,许多装甲车辆的出现成为了历史性的著名标志——谢尔曼、T-34、四号坦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