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至十六国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经历了由张骞“凿空”到发展繁荣的过程。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将汉通西域的南北两道打通,其后东汉开通了伊吾路,至东晋十六国北朝时期,大海道(新道)、北新道以及青海道的开辟,使中原王朝与西域的通行有了多种选择,不论是进行军事行动、使者通行还是僧人西行求法等,都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选取十六国北朝时期,是由于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对两汉时期的传统丝路格局有较大的拓展。本文先对当时的西北民族政权及其关系做了简单的梳理,旨在引出各个政权在相互征伐的过程中对丝绸之路起到的或阻隔或促进的作用,进而讨论在政治与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自西汉以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变迁。丝绸之路是由一个个古代城邦连接而成的,那么对于城邦地理位置的考证与定位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考虑到当时的货物运输水平,仅凭人和动物的能力不足以翻山越岭,而河西、西域的地形地势在几千年来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迁,基于以上认识,再运用谷歌地球和ArcGIS软件,便可以由点至面较为精确地勾勒出西汉至十六国时期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从而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从西汉到十六国北朝时期,长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在中原王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之下,从西汉时期的南北两道到东汉时期伊吾路的繁荣,到魏晋时期的大海道、北新道对于商旅往来和军事行动的巨大作用,直至十六国时期,青海道的繁盛不仅可以通西域,也可以南下直达建康等地,大大方便了中原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也为北魏对西域的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叙述了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各民族政权与西域的关系,这是本文的背景部分,为之后讨论丝绸之路的变迁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对自西汉至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各条长安通西域道路的发展繁荣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且运用考古资料和出土文书佐证丝路的走向问题。第三部分则是对西汉至十六国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变迁情况地图的地理定位依据与路线图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