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追溯“脱口秀”的起源,并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中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脱口秀在中西方兴起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在分别对中西方多个脱口秀节目进行比较后,发掘了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后呈现出视听语言的诙谐特色、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以及大众本位的泛娱乐化等表现特点,进而区分了脱口秀中的诙谐元素与中国现代语境下的幽默的异同,认为此类诙谐元素实为传统意义上的滑稽、讽刺与调笑;脱口秀节目中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加入,财经、娱乐等谈话节目中“脱口秀”语言形式的广泛运用;以及消费时代下的受众逐渐从属于泛娱乐化的传媒制作倾向下众多节目从形式到题材的多元化……由此总结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主持人角色的错位问题。该问题是由主持人没有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而以模式化、程式化、缺乏创造力,陷入盲目模仿的怪圈。普遍充斥着表现形式迎合、趋附之风,缺少文化见识和独立品格的弊病;逢迎趋媚的态度,消解崇高,主持人为庸俗化推波助澜。其二、机械嫁接的创新误区。由于电视节目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谈话类节目除了以演播室为主要谈话基地外,还采用了热线电话、外景镜头、资料片等方式,然而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娱乐,滥用娱乐手段,肤浅地理解节目内涵,降低了节目质量。这就导致节目同质化,盲目跟风的现象,制约了竞争环境。其三、互动中游戏心理调试。存在的问题是,脱口秀节目中的游戏情境的营造,将本来较深刻的主题或较严肃的话题进行消解,而过分追求节目形式上的娱乐、滥用娱乐手段,只为调动现场情绪现场观众的情绪、活跃现场气氛,使节目内涵肤浅化,节目质量低俗化。游戏心理的奏效涌现出大量同类的节目,竞争的内容缺乏创新而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和游戏模式本身,带来的同质化现象制约了脱口秀的良性发展。由此,笔者探寻了如何使脱口秀走出尴尬困境,多角度阐明脱口秀中国本土化的发展途径和前景的几条思路:从主持人包括身份自觉、文化自觉、互动自觉三方面的角色自觉,到脱口秀节目结构如何合理运作,再到从受众的需要或潜在需要出发,找寻适宜的题材内容,发掘相应的形式手段,对电视节目的各种元素、程式进行组合,并突出节目中新元素的有机融入,即在节目形式和节目包装上也要充分体现本土化的特征。深入挖掘我们民族特有的幽默气质和传统,并研究和借鉴民族传统的说的艺术,进行本土化的再创造,进而在对于脱口秀节目市场推广方面,强化节目的个性及其娱乐化的商业运作……使娱乐脱口秀节目更契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收视期待,使之拥有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