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叶石楠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彩叶观赏树种,其萌芽性强、耐修剪,广泛应用于公园、单位、居住区、道路的绿化,但易发生灰霉病,危害嫩叶和茎,严重影响其生长和观赏价值。本研究分离红叶石楠灰霉病的病原菌,通过显微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将该菌鉴定为半知菌门葡萄抱属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rDNA-ITs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与GenBank中Botryotinia fuckeliana Whetzel完全相同。对红叶石楠灰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观察:病原菌在5℃-30C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分生孢子的萌发的温度在15℃左右。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对环境因子与红叶石楠病害严重度观察表明: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的温度和湿度对红叶石楠灰霉病当年发生程度有较大影响,而降雨量对灰霉病发生程度影响不明显。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红叶石楠灰霉病害发生的严重度,在15cm×15cm、30cm×30cm、40cm×40cm、50cm×50cm四种不同栽培密度比较,50cm×50cm栽培的红叶石楠灰霉病发生最轻,但综合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苗圃栽培的红叶石楠一年生苗合理的种植密度是40cm×40cm。防治病害的有效杀菌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为最佳,防效达到了92.5%,其次有40%嘧霉胺悬浮剂(施佳乐),防效为85.4%;50%抑菌脲可湿性粉剂(扑海因)、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9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等对红叶石楠灰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灰霉病最好的防治时间是4月上旬,在病害一般发生年份,仅需在4月上旬施药一次;在严重发病年份,宜在4月上中下旬各施药一次,相当于间隔10天连续防治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