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库尔特·冯内古特被广泛地誉为后现代最发人深省的作家之一。虽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冯内古特的出名主要归功于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是冯内古特根据他二战时期痛苦的战俘经历写成。然而,这部小说真正完稿却是二战结束二十年多后, 当时越南战争、反共高潮以及国内的种族斗争造成种种矛盾激化,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又带来社会关系的异化,人道主义受到了威胁。战争的残酷性,具有毁灭性威力的轰炸,生命的脆弱,人类尊严的丧失,种种都将人置于沮丧和绝望的深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传统的叙事方法已经不能反映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冯内古特在小说中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形式,用来对抗传统叙事的“反叙事”。本论文试图对《五号屠场》中的反叙事手法的运用做详尽的分析。小说中最明显的反叙事特征便是采用非线性的叙事。小说中主人公比利的时间旅行为非线性叙事提供了正当理由。非线性叙事一方面和碎片化的世界相对应,另一方面反映了后现代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一手法的运用也加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除了非线性叙事,冯内古特的创新性还体现在他“侵入式”的写作方式。他故意展现他创作的过程,并且不时提醒读者他一直潜藏着,贯穿整部小说,真实和虚构交织在一起,界限模糊。作者的存在也为小说主人公提供一个有效的参照物。小说中,叙事重复也是比较常见的,这一方面成功地把情节连接起来,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一种绝望感,生活在无尽的重播中,找不到出路。小说还充满了叙事的不确定性,将建构和解构融为一体,呈现了反叙事最为本质的特征:质疑。小说质疑了传统的战争叙事,没有英雄,小说中只有反英雄,他们不关心战争的结果,没有英雄气概,没有力量。面对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人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冯内古特却并没有对人性丧失信心。毕竟,创作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人道主义的行为。死亡只能暂停希望,但不能灭绝希望。对幸福的幻想,一直伴随死亡起舞。有非人性,也总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