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腹部主要目的层侏罗系形成于地形平缓的大型坳陷盆地中心地带,油气藏不仅仅受构造的控制,岩性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所形成的非构造圈闭包括上倾尖灭圈闭、三角洲分支河道砂岩岩性圈闭以及地层超覆圈闭等。论文通过对侏罗系这种平缓地形中形成的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类型、储层特征、油气藏成藏条件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层序对地层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进而指导研究区有利勘探区带的选择和评价。鉴于腹部地区面积大,钻井少,地震测网密度稀,论文中充分利用周边和凸起的钻/测井资料,以区域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分析技术,建立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认为,研究区侏罗系6 个三级层序均形成于平缓斜坡背景之中,但根据古地形、气候等古地理因素特征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地理沉积背景:潮湿气候具平缓坡折平缓斜坡背景(Sq1,Sq2,Sq4)、潮湿气候平缓斜坡背景(Sq3)、干旱气候具平缓坡折平缓斜坡背景(Sq5,Sq6),相应地出现不同的层序特征。通过岩心微相、测井相、地震相、物源等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在三种不同的古地理背景中,从盆地边缘至盆地中心分别形成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曲流河(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滨岸湖沼)—滨浅湖沉积体系组合;辫状河—辨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组合;三角洲平原—滨浅湖(前缘)—浅湖沉积体系组合。在地层格架内,本文利用微观实验手段,对钻井岩心资料比较丰富的地区(如中部Ⅰ区块庄1 井区、中部Ⅳ区块董1 井)开展了储集层微观特征分析,探讨控制储层发育及储集性能的地质因素,把控制本区砂岩储集性能的因素归结为沉积微相类型、低地温场、早期浅埋后期快速掩埋的埋藏环境以及埋藏过程中的成岩作用。通过对油源条件、盖层条件、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等油气藏基本条件方面的研究,建立起了本区油气藏成藏模式,并认为控制研究区侏罗系油气藏形成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圈闭的落实;二是该圈闭是否位于油气输导路径上;三是储层质量。综合以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层序地层格架内,在不同的沉积时期、不同的古地理位置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沉积体系,进而控制着地层圈闭的形成、储层宏观分布和特征、控制了油气封隔层和运移通道,并最终控制大量隐蔽油气藏的分布。有利区带的选择原则与控制油气藏形成的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即有利区带需要具备较好的储层发育条件、具有形成有利圈闭的地质条件、并且所形成的有利圈闭应该位于油气输导路径中。据此,本文圈定出中部各区块层序地层格架内各层序的有利勘探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