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问卷(SCL-90表和EPQ问卷)的方式,调查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心理及人格特点,从而探讨下列问题:1.明确慢性肝脏疾病患者与健康人心理及人格是否存在明显区别。2.探讨慢性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心理问题存在何种相关关系,以便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感染科、肝胆外科及大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及肝胆外科2016年8月至2016月1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设立对照组的研究对象是随机抽取体检中心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对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作为评估量表。来分析慢性肝病对于患者心理以及人格方面的影响。收集的问卷答案最终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肝病患者观察组与健康人群对照组之间在年龄、性别等方面(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2)心理健康状况分析(SCL-90量表):(1)肝病患者和体检中心的健康人群的SCL-90表综合评分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肝病患者在躯体化(P<0.05)、人际关系敏感(P<0.05)、抑郁(P<0.05)、焦虑(P<0.05)、其他方面(P<0.05)的因子分高于健康人群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中健康人群的敌对(P<0.05)、恐怖(P<0.05)、偏执(P<0.05)的因子分高于肝病患者有统计学意义,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p>0.05)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2)肝硬化组和病毒性肝炎组患者的SCL-90表综合评分(p>0.05)对比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肝硬化组患者的抑郁(P<0.05)、其他因子(P<0.05)因子分高于病毒性肝炎组患者的因子分有统计学意义,病毒性肝炎组患者的人际关系敏感(P<0.05)因子分高于肝硬化组患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肝硬化组和病毒性肝炎组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3)肝癌组和肝硬化组的SCL-90表综合评分(P<0.05)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中肝癌组的躯体化(P<0.05)、强迫症状(P<0.05)、抑郁(P<0.05)、焦虑(P<0.05)、恐怖(P<0.05)、偏执(P<0.05)、精神病性(P<0.05)、其他(P<0.05)因子分比肝硬化组的因子分高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因子分没有统计学差异。(4)肝癌组和病毒性肝炎组的SCL-90综合评分(P<0.05)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中肝癌组的躯体化(P<0.05)、强迫症状(P<0.05)、抑郁(P<0.05)、焦虑(P<0.05)、恐怖(P<0.05)、偏执(P<0.05)、精神病性(P<0.05)、其他(P<0.05)因子分比病毒性肝炎组的因子分高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人际关系敏感(P<0.05)因子分是病毒性肝炎组比肝癌组高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者的敌对因子分(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3)人格分析(EPQ问卷):(1)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EPQ问卷分析中,内外向因子、精神质因子和神经质因子(p>0.05)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肝硬化患者组和病毒性肝炎患者组的EPQ表进行对比,内外向因子、精神质因子和神经质因子(p>0.05)均没有统计学差异。(3)肝癌组和肝硬化组的EPQ表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内外向因子(P<0.05)和神经质因子(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质因子(p>0.05)无统计学差异。(4)肝癌组和病毒性肝炎组的EPQ表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内外向因子(P<0.05)和神经质因子(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质因子(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慢性肝病患者相比于健康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睡眠及饮食差方面表现的愈加明显。2.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肝癌患者相对于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睡眠和饮食差、精神病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人际关系较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更加敏感。3.慢性肝脏疾病患者的人格和健康人群差异不大。4.肝癌患者相对于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而言,更加偏向内向,神经质维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