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缺乏有效指导,分布格局多以“满天星”式为主。布局散乱的农村居民点不仅占据了大量的耕地资源,而且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如今农村格局正面临着巨大的形态演变与转型,如何在新形势下接受挑战,做好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和部署工作,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利用2005年和2009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数据库、DEM数据以及醴陵市统计年鉴等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醴陵市两个时段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及演变趋势。以行政村为单位,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评价体系,评价了醴陵市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依据评价得分将全市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实力划分为若干等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醴陵市农村居民点优化方案。最后,针对醴陵市农村居民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接下来布局调整可能面临的一些难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1)2005-2009年间,醴陵市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大,形状趋于复杂,其布局受城镇、河流、道路、坡度等因素影响明显。(2)综合发展实力评价结果:高发展实力级16个、中发展实力级58个、较低发展实力180个和低发展实力级33个。(3)将醴陵市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四种优化布局模式:逐步迁并、城镇化、沿道路河流聚集、优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