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翻译风格的界定时,除了日渐成熟的语料库技术为宏观分析译者风格带来了极大便利,传统的译学理论——诸如翻译转换理论,更是以系统的方式,从微观的字词、词组、语句、文化背景等不同角度与层级,多方面地分析了翻译中发生的系列转换,为阐明译者的语言特点、翻译技巧与风格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而随着翻译学科的快速发展,诸如钱钟书、傅雷、董秋思等一批著名文学译者的翻译风格已得到了多种形式、不同纬度的研究与探讨,但若论及一些当代译者及其译作时,相关资料与研究依然呈现出一片空白的态势。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学翻译的最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对当代文学译者及其译作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文将以陈笑黎翻译的《天竺葵》为例,采用荷兰学者范·路文兹瓦特为小说翻译设计的翻译转换比较模式,以该模式中提出的三种翻译转换类型——调适、调整和变异为准则,对翻译中出现的转换进行归纳与总结。与此同时,结合语义学、文学文体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论证译者陈笑黎的遣词特点及翻译风格,并就其翻译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修正方法。论文在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问题、目标与结构框架。论文第一章回顾并综述了国内外翻译转换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以及路文兹瓦特比较模式的应用情况。第二章在论及调适这一转换类型时,从语义、文体角度的具体及泛化调适对陈笑黎翻译风格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指出其译文较之原文因增添字词、修辞而更为明晰、流畅,更富表现力。第三章从语义、文体及语句角度分析了译文中的调整,并讨论了译者在指示因素、主题意义等语用方面体现的翻译情况。第四章分析变异时,则主要关注陈笑黎在词汇与句子增减、意义变异等方面体现的简洁性、主观性与明晰化。论文结论部分根据前三章对陈笑黎的翻译风格进行了总结归纳,指出了本文的局限,并为将来的译者风格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