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民主进步、文化繁荣,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的得到满足。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利益诉求不断的多样化,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化,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国家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追求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依然明显。执政党高度重视这些现实情况,提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建设一经提出,就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紧迫性。既然社会建设如此之重要,那么就需要充分认识社会建设的背景、内容、特征,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就需要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用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具体的社会建设实践。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社会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切身社会利益。在论文引言部分:首先,对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之间内在联系的角度去把握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最后,介绍了学术界对社会建设的研究情况。这部分确立了本文的立论基点。在论文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过程,提出背景以及思想来源。在提出过程中,主要从历史的脉络讲述了党的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在提出背景中,主要从现实变化的角度对背景进行阐述;在思想来源中,主要分析了社会建设理论的三大思想来源。这部分和引言部分一起成为论文的理论支撑。在论文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党的社会建设理论特征,即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生性和重点倾向性三个主要特征。本部分主要是衔接深化前面的理论,并为下面实践部分做铺垫。在论文第三部分,探讨了贯彻落实党的社会建设理论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社会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本部分提出问题,并为后文的实践对策研究提供依据。在论文的第四部分,细致阐释了社会建设实践的对策思考。主要从制度建设、改善民生、完善社会管理三个角度对社会建设提出建议。本部分既是对上一部分提出问题的回应,又是从社会建设理论到社会建设实践的逻辑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