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梁木为茜草科(Rubiaceae)团花属(Neolamarckia)树种,生长迅速,干形通直圆满,木材黄白色,纹理通直,结构均匀,是优质速生工业用材树种,但对其遗传变异和选育的研究报道却较少。本文以云南、广西、广东和印尼等地所收集的黄梁木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种源试验、家系遗传测定试验,研究黄梁木种源间和种源内的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初步选择出黄梁木优良种源和家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试验点,种源间在生长性状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种源选择潜力大。胸径、树高、材积指数等主要生长性状种源重复力在0.5~0.77之间。在3个试验点,除冠幅在地点与种源交互项和冠径比在种源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在地点间、种源间、地点内区组间、种源与地点内区组交互项以及地点与种源交互项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参试的11个种源可划分为三大类:第Ⅰ类为高产稳定型:仅有9号种源;第Ⅱ类为低产稳定型:包括1号、5号、6号、7号、8号和11号种源;第Ⅲ类为高产非稳定型:包括3号、4号、10号和13号种源。聚类分析可以将11个种源聚为三大类,其中第Ⅰ类聚类群为1号、3号、4号、7号、8号、9号、10号和11号种源;第Ⅱ类为13号种源;第Ⅲ类为5号和6号种源。从聚类结果来看,各地域相邻或相近的种源大都聚为一类,种源变异的地理格局明显。2.家系间在各性状差异明显。在3个试验点中,除东方点的冠径比在区组与家系的交互项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试验点各性状在家系间、区组间、区组与家系交互项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以上。对黄梁木各生长性状进行了方差成分的无偏估计,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hF2)范围分别为胸径(0.44~0.63)、树高(0.42~0.52)、枝下高(0.33~0.64)、冠幅(0.46~0.69)、冠高比(0.3~0.51)、冠径比(0.18~0.50)、和材积指数(0.45~0.57),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在0.5左右浮动,说明各性状均受中等遗传控制。各试验点各性状单株遗传力(hs2)均小于家系遗传力(hF2),这表明家系间的选择潜力比单株选择大。对各试验点家系试验林进行多点间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在地点间、家系间、地点内区组间、家系与地点内区组交互项以及地点与家系交互项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以上。根据各家系在多地点生长地稳定性,可将35个家系划分为四大类:第Ⅰ类为高产稳定型:包括401号、808号、919号、922号、928号和1001号家系;第Ⅱ类为低产稳定型:包括103号、301号、501号、503号、601号、705号、706号、803号、809号、811号、917号、945号、1110号和1122号家系;第Ⅲ类为高产非稳定型:包括402号、703号、802号、807号、913号、914号、924号、931号、950号、1105号和1301号家系;第Ⅳ类为低产非稳定型,包括702号、704号和946号家系。3.在雷州点,表现较优的种源是云南德宏和云南景洪种源;在海口点,较优种源是广西南宁、云南景洪和印尼种源;在东方点,较优种源是云南德宏和云南景洪种源。优良种源选择的材积指数平均遗传增益达14.95%。从单点优良家系选择的结果看,以10%的入选率选择各地造林适宜家系。适宜在雷州点造林的家系有:924号、1001号、1002号、1122号家系;适宜在海口点造林的家系有:401号、808号、901号、922号、928号、1001号和1120号家系;适宜在东方点造林的家系有:402号、901号、924号、931号、944号、947号、954号和1102号家系。优良家系选择的材积指数平均遗传增益达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