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读者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正是被这些美学价值所吸引。由此看来,美学价值在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以及在读者的接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原文美学价值的重现应该是译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译者必须识别出原文的美学价值,并将原文的美尽可能呈现给译文读者。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针对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主体以及翻译的审美再现的一般规律等作了详尽的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需对作为审美客体的原文作详尽的分析,分析原文在语言各层次(形式系统)以及总体风貌(非形式系统)上的美学价值,形式美可以由语音、词汇、句段上的翻译选择与安排上分析,非形式美可以从情志与意象上分析,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可以落到实处来进行分析的。本文旨在对《倾城之恋》金凯筠译本审美再现作相关研究,以刘宓庆关于审美客体构成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为理论框架,探讨译者如何分析《倾城之恋》原文美学价值的构成元素,并在译文中对这些美学价值构成元素加以再现,进而归纳出金凯筠处理审美再现问题不同情况的具体翻译方法,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不同的翻译技巧再现原文的美。通过对《倾城之恋》原文和译文在审美再现上的探索,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倾城之恋》译本中,金凯筠灵敏捕捉到原文形式美以及非形式美,并相应将原文各层次的美学价值在译文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但同时由于中英文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金凯筠在翻译时采用了相应的手段进行翻译补偿,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这也反映了她相应的翻译观,她认为译者就如钢琴师一样,将观众不懂的曲谱转化成旋律,形式虽变,美却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