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和正义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公等诸多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系列新时期突出的新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方针。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我国面临着日趋突出的“三农”问题,期实质农业剩余大量流失导致城乡收入的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较慢,城乡差距较大并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日益凸现的“三农”问题从历史根源上讲是城乡差别化发展战略的结果。从2004—2010年连续下发的七个“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具化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取向,是破解“三农”难题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具化。本研究以山东潍坊滨海区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该区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选择。对于我国其他区域工业反哺农业实践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本研究认为“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概念,其实质是工农关系的一次根本性战略调整是“多予、少取、放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统筹”为核心的新时期农业新政的集中表达。认为“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核心是改变工业、城市偏好的财政和产业政策,让农民、农村平等分享工业化成果,进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现代化。本研究,从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特征出发,在全面总结该“工业反哺农业”主要做法的基础上,对该区“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践进行了绩效分析。认为:滨海区农业比较效益有了明显改善,这得益于滨海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渔业科技投入,积极培育名优农渔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政策切实贯彻;农业生产能力有较大增进,这是滨海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渔民组织化程度政策的结果;农渔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渔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这些是滨海区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福利政策、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均等化政策及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经济最先应该考虑的是资本积累,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增长。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培育合格市场经营主体的前提条件。第二步应该着重考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农业现代化综合生产能力。最后通过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速区域城镇化水平,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