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敬仰的对象,这并非偶然。孔子自幼勤奋好学,整理前代典籍,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他授徒讲学,传授自己思想的做法,开传承之先例,弟子成为儒家思想早期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自此,孔子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历久弥新。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儒学的形成及早期发展:一、“师”、“儒”溯源。“师”在礼书中出现的次数较多,而《周礼》一书中尤为显著,其中出现的“师氏”一词中,“师”已有“教人以道”之意,这里“师”的意义接近现在通行的“教师”、“老师”。“儒”之起源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讨论“儒”经历了从“巫祝之儒”到“教化之儒”的演变过程,最终定位为以六艺教人为业者。二、孔子“师儒”身份之确立。孔子的身份历来有多种定位,如“夫子”、“素王”、“至圣先师”等,但确切的说应为“师儒”。同时,他也为创立儒学做出种种努力。首先,齐鲁文化的影响,孔子乃鲁国陬邑人,而鲁国很好的传承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那么生于斯长于斯的孔子就无可置疑的要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其次,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他虚心好学、转益多师,如在研习和传承礼乐文明方面,他的请教对象就多为乐师。再次,他追怀往古,对诸先王多有赞颂。最后,对古籍进行细致的整理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吸收亦有创新,更有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取舍原则。因此,孟子称孔子为“集大成者”。三、儒家学派的形成。孔子在集前人成果和自学的基础上,开始授徒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在讲学过程中和弟子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师徒关系。由于他学识渊博且创见甚多,所以在办学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孔子教学内容和时代息息相关,在考虑历史因素的情况下,结合政治需要,担当起了传承文明的重任。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与思的结合等等。四、儒家“道统”之建立。孔子建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道统,孔子弟子和汉儒是其最早的实践者。弟子主要通过讲学来传经,而以陆贾、贾谊、叔孙通、公孙弘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汉儒,则通过努力,使儒学在汉初复兴并向前发展。另外,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多被后世作为儒学传播者讲学的素材,而具楷模意义的道统模式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讨论了儒学的创立和早期传承,学术界研究儒家多以孔孟荀为起点,然后延至历代,多忽略了孔子弟子这一重要的研究对象,而文中关于孔子弟子的相关论述,为孔孟之间补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样,儒学的早期传承脉络才更清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