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损修复用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16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熔融共混和模压的方法,制备了甲壳素长纤维和甲壳素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实验结果表明,长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的强度、模量和蠕变性能都优于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体外降解实验表明两种复合材料降解速率较慢,12周后强度分别为35.11MPa和35.42MPa,具有较高的强度保持率。通过临床动物实验,证实该材料易于塑形,不易断裂,生物吸收性慢,对胸壁支撑作用强,修复胸壁缺损早期效果较为满意。 临床普遍使用的全髋股骨头假体因金属材料弹性模量高,与人体骨组织间的力学相容性较差,易产生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导致骨吸收、骨萎缩等一系列并发症。聚醚醚酮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磨性和生物相容性,通过碳纤维增强,可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内外两层结构的假体,即内层采用长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外层采用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用三维有限元模拟软件对此假体进行应力分析,证实与CoCrMo合金假体相比,该假体的应力集中减少15.4%,传递到股骨上的应力达到86%,与骨组织有较好的力学相容性,有望解决由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导致的骨吸收、骨萎缩等一系列并发症。
其他文献
集成光路或者集成光学器件中为了弥补光信息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的光损耗,需要集成能够起放大光信号作用的平面有源光波导元件。稀土离子Nd3+的跃迁4F3/2→4I13/2,发射波长为1.34μm
学位
以IF(InterstitialFree无间隙原子)钢为对象,研究了冷变形和热处理工艺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微观织构,尤其是有利织构组分{111}/的形成以及随工序过程不断演化并最终影响深冲性能
该文在分析蠕墨铸铁中蠕虫状石墨的生长机理和电磁场对金属凝固组织影响的基础上,试验研究了在经球化处理的铁水凝固过程中,施加电磁场干扰,对扩大蠕化剂的残留量范围以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