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剥露作用及古地形再造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zj50964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年代学样品记录了地壳浅部距地表几公里的剥露历史,其测年体系的封闭温度深度受热流、地形、剥露速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影响到应用低温段热历史解释剥露速率及恢复古地形,而且有时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应用低温段热历史解释剥露速率及恢复古地形的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其可靠性,并提取更多有意义的信息。目前大别造山带的主体结构是由白垩纪—新生代构造所控制,若仅靠现今剥露面内高压/超高压单元残存布局及其叠置变形是无法重建整个造山带的抬升和剥露过程的,因此还需要对造山晚期及后造山期造山带的构造—热演化历史,特别是抬升剥露历史进行研究。本文以大别造山带低温年代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剥露历史及古地形的定量化研究,更加整体、直观地认识造山后的剥露作用及古地形演化,分析大别山造山带造山作用过程后期阶段构造事件(如隆升、拉张等)发生的背景,探讨造山作用机理;本研究还有助于了解大别造山带抬升剥露历史与毗邻沉积盆地沉积充填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次研究所测样品裂变径迹年龄介于46Ma~69Ma之间,平均围限径迹长度均超过131μm。将本次研究所获数据以及前人数据进行综合编图分析发现,大别造山带裂变径迹年龄在区域分布上表现为大别造山带热窿核部、郯庐断裂带南部以及大别山西南部的裂变径迹年龄比周边地区小。90~60Ma期间大别造山带发生快速剥露,商城.麻城与郯庐两断裂之间左旋差异走滑造成构造推隆。60~75Ma期间大别山构造演化同时受西部碰撞域与东部汇聚域联合控制,导致大别山地区从快速冷却进入到缓慢冷却阶段。60~30Ma间大别山毗邻盆地的物源可能主要来自于大别造山带,同时大别造山带已达到剥露稳态。均衡回弹在大别造山带造山期后岩石抬升过程中重要作用。大别山白垩纪以来的剥露趋势是:天堂寨地区、郯庐断裂带南部及大别山西南部剥露速率(0.08~0.10km/Ma)比周边地区(0.04~0.07km/Ma)快。天堂寨地区(高地形)、郯庐断裂带南部及大别山西南部(低地形)共同具有相对周边较快剥露的特点,可能是由于郯庐与商城.麻城两断裂之间的差异走滑作用,促使大别山腹地产生强烈的构造推隆作用,从而引发这一地区的相对较快剥露。这种由于NNE向断裂系引发的差异推隆剥露(晚白垩世以来),可能从等温面180℃(锆石(U-Th)/He的封闭温度)、经过110℃(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温度)一直延续到70℃等温面(磷灰石(U-Th)/He的封闭温度)大别造山带90Ma时与现今海平面相比地形平均高度可达1.45km(地温梯度取25℃/km时)或1.75km(地温梯度取20℃/km时),是现今模拟区域地形平均高度的4倍(地温梯度取25℃/km时)或5倍(地温梯度取20℃/km时)。如果不考虑构造抬升,大别造山带在晚白垩世地形起伏至少可达3km。90Ma时大别造山带地形起伏变化率在空间上呈现如下特征:东北区块最大,热窿核部其次,东南郯庐断裂区块再次,西北、西南区块最小,反映大别造山带热窿伸展期,核部与北淮阳翼之间强烈差异隆升,核部地形和东南郯庐断裂区块起伏高于周边地区,西北、西南两个翼部比其他地区稳定。
其他文献
介绍了近年来微生物絮凝剂发展的概况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属性,结构组成,相对分子量和活性基团)和絮凝机理,并重点讨论了其物理化学性质与絮凝机理的关系,提出了微生物絮凝剂絮
电信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内电信业改革15年来,内部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面临国外资本竞争的压力也日益加大,国内基层电信企业如何走出内涵式的发展
简介:有机锡化合物可广泛地用作杀虫剂、杀菌剂、防污涂料助剂和有机合成催化等方面。自从1972年Brown首次发现Ph3SnO2CCH3具有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作用以来,对有机锡化合物的合
随着我国新兴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科学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工业、国防等各个行业领域。本文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我国有机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现状出发,讲述了进行有机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进行有机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措施,最后对
通过虚拟样机技术建立了典型桥式起重机模型并仿真分析其不同工况下吊重的摇摆特性,以通用桥式起重机的三倍率起升机构钢丝绳缠绕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在ADAMS中
林地土壤水分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具影响的因素之一,是林木生长和发育必需的环境因子,土壤发育的重要因素,其保持和运动对自然环境和农林业生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生
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这常常会导致光伏电池在无冷却的条件下效率较低。为了降低光伏电池的工作温度,利用这部分热量,并同时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对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