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中英美的实证比较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w_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中英美三国汇市、股市、期市间是否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存在何种波动溢出效应,孰大孰小等一系列问题,截取2005年7月22日至2009年6月30日的EUR/USD、EUR/GBP、EUR/CNY、标准普尔500指数、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沪深300指数、美国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价格、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期货价格与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价格共1045个日收盘数据,将标准普尔500指数最高点设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分界岭:金融危机爆发前(2005年7月22日至2007年10月9日)和金融危机爆发后(2007年10月10日至2009年6月30日),分别构建三元MGARCH-BEKK模型,实证结果比较显示:   (1)金融危机前,三国汇市间的波动传导机制为:美国到英国再到中国;金融危机后,三国汇市间的波动传导机制不变。   (2)金融危机前,三国股市间的波动传导机制为:英国到美国再到中国;金融危机后,三国股市间的波动传导机制变为:美国到英国再到中国。   (3)金融危机前,三国铜期市间的波动传导机制为:美国到英国再到中国;金融危机后,三国汇市间的波动传导机制不变。   (4)金融危机前,美国汇市与股市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汇市对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较明显,且汇市与股市对铜期市存在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而金融危机后,由于大量抛售欧元,因此,美国汇市、股市、期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不复存在。   (5)金融危机前,英国外汇储备中欧元较少,英国汇市、股市、期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不明显;而金融危机后,开始大量增持欧元,汇市与股市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汇市对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较明显,且汇市与股市对铜期市存在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   (6)在金融危机前,中国拥有较多欧元外汇储备,汇市与股市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汇市对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较明显,且汇市与股市对铜期市存在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金融危机后,进一步增持欧元,再加上股市出现暴跌,虽然汇市与股市间仍存在明显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但股市对汇市的波动溢出效应大于汇市对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且汇市与股市对铜期市依然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   (7)波动溢出效应在任何阶段、任何国家、任何市场间都存在非对称性。   通过对实证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美国是全球金融市场间波动的主要来源,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是主要接受国。   (2)汇市是引领股市与期市的风向标。   (3)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进一步增强。   (4)与美英相比,中国股市更加脆弱不完善。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许多高校虽然拥有了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但体育设施市场化开发却远远滞后,由此导致了体育消费需求因场所不足
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作用意义重大。融资作为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立足点。在企业起步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扩大再生产时,资金支持都扮演着助推器的角色。然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效率低下的情况依然存在。本文据此构建了一个能有效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的评价体系。本文首先对融资效率的研究脉络进行一个梳理,了解国内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状况,把握目前分析研究的基本思路。其次是呈现出南昌市中小企业融资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而CVC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形式,在促进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实现CVC的战略优势,公司应选择适合的投资模式和投资标的。  本文从获得创新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