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创新活动的流程包括产品的市场定位、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传播,直至作为商品被用户采购。整个过程的价值成效依赖于彼此关联的资源要素之间的聚集合作,这种创新活动的过程可理解为“关联创新”。和同样强调合作的协同创新相比,两者的区别在于:协同创新主要从科技创新范畴强调知识产出过程中产学研的横向合作;而“关联创新”则从设计范畴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的纵向发展角度探讨设计在实现市场价值过程中的相关资源要素之间的合作模式。关联创新的核心目标在于设计成果的产业化,但目前大量的设计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无法和市场对接,切断了关联合作的可能性;此外,即使创新设计成果达到了可市场化的要求,而相关企业在获得外部资源时仍然面临对合作成效不确定性的担忧,这种对风险的误读也将导致设计创新活动的失败。因此,必须运用关联机制对企业行为进行引导组织,降低关联过程中离散资源对象因风险问题导致的不信任对创新进程的阻碍。本文以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为依据,从关联创新业态的产生条件出发,研究关联创新业态机理。首先,从思维架构层面分析关联创新的要素及结构、资源交互过程机理等方面阐述关联创新机理,探讨资源要素的关联模式和发展途径;其次,从组织流程层面分析系统创新角度研究上下游活动的连接方式,探讨设计机构与企业之间关联合作行为的组织实现方式以及思路对策;最后,从操作层面引入“平台”机制,作为企业创新行为进行引导组织的操作手段,引导资源深度介入,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为保证关联创新机制在管理运行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引入一套基于关联创新业态的评价体系来界定创新合作的行为标准。本文基于评价体系逻辑模型,阐述了评价体系对关联创新的作用,并从产品设计、价值输出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思考提出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以创新行为评价、创新产出成效和关联地理密度作为三大评价指标。致力于改变原先针对现象评价的研究现状,创新地把评价体系作为资源要素合作过程中彼此之间内聚和运行的条件,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创新能力以及促协调合作,扩大关联创新的交互网络,另一方面也是对关联创新业态发展的整体成效评价,可作为扶持政策完善的依据,以达到的可复制的目的,规模化地提高机制的推广和运行能力,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创新“交互反馈”机制。最后,本文以设计知识服务平台案例的规划组织研究,对上述关联创新机理及评价体系的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根据关联创新机理提出平台的建设目标要求设计平台的功能结构框架及其界面表现形式,制定出符合该平台运行和管理需求的评价指标内容,并对数据可视化形式进行表达。此设计知识服务平台的设计充分展现了关联创新机制发展的具体形式,证明了关联创新机理在运行和管理模式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