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以其对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在工程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量工程实践表明,组合楼板中的钢板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粘结滑移,使其实际承载能力远小于理论计算值;另一方面,混凝土和钢材在高温下的力学特性退化较快,使得组合楼板的承载能力随着温度升高迅速降低。因此,剪切粘结承载力和耐火性能就成为了组合楼板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针对我国DWYX5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以其对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在工程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量工程实践表明,组合楼板中的钢板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粘结滑移,使其实际承载能力远小于理论计算值;另一方面,混凝土和钢材在高温下的力学特性退化较快,使得组合楼板的承载能力随着温度升高迅速降低。因此,剪切粘结承载力和耐火性能就成为了组合楼板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针对我国DWYX51-190-760闭口型压型钢板,通过4个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静力试验,研究了此类组合楼板的剪切粘结性能,分析了组合楼板的剪切粘结破坏模式,以及构件的变形、滑移、开裂和压型钢板应变分布规律。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剪切粘结承载力计算公式。
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钢材、混凝土在高温下的力学和热工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选取了高温下钢材、混凝土的力学和热工模型,作为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热-结构有限元程序模拟的依据。
介绍了基于ANSYS的热一结构耦合分析方法,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将其常温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吻合较好。以火灾的时间-温度曲线为基础,定义模型边界条件,研究了火灾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温度场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对简支和连续组合楼板施加均布荷载,进行静力分析并导入温度场计算结果,研究了其挠度、应力应变分布、裂缝开展以及极限承载力等随受火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其耐火性能。
其他文献
目前,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我国公路桥梁与隧道修建数量与日俱增,围岩中所含的不良地质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隧道修建过程中,其中断层破碎带等一些不良地质层对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断层破碎带因其复杂的地质成因和物理力学特性,在开挖过程中极其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因此研究含断层破碎带下隧道的开挖围岩变形规律对指导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与耦合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断层破碎带
近年来由于营养物质的大量输入,导致水源水体中蠕虫大量孳生繁殖。当蠕虫随源水进入水厂后,由于其伸缩钻行能力较强,可以穿透整个净水工艺,引发供水水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安全风险。条件适宜时,蠕虫还可在净水工艺中大量孳生,进一步加剧蠕虫污染风险,其中BAC工艺由于炭层溶解氧和微生物丰富,孳生现象尤为明显。 本文从净水工艺蠕虫的现场调查入手,首先对净水工艺蠕虫优势种属及其来源、污染类型进行了分析,之后以南方
既有结构材料强度的统计推断是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中的一项关键工作。目前的统计推断方法——区间估计法主要是建立于概率推断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讲它并不适用于对既有结构材料强度的推断,因为既有结构当前时刻的材料强度是客观上完全确定的量,不是随机变量,其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主观方面。 论文将针对目前既有结构材料强度推断方法在理论上存在的缺陷,利用信度理论研究回弹法、钻芯法检测推断混凝土强度的新方法,主要研
大量地震记录表明,在同一次地震中,地表各处的地震反应各不相同,即使相距仅几十米,振动的相位、幅值和频谱特性也不尽相同,其空间变化十分的复杂,对于大跨度结构,若仍然采用一致输入进行抗震分析可能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本文以一个两跨三支座的大跨度模型为背景,在推导其动力反应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应用小波分解将5.12汶川地震波分解为相邻频带的互不重叠的小波分量,以分析行波效应下框架结构的动力反应。结果表明,地震
生态复合墙结构是一种节能保温、耗能减震、施工快捷、经济实用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发展前景比较广阔。地震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而结构抗震设计及其理论分析一直都是许多研究学者所关注的研究课题。目前有关生态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刚性基础之上,把上部模型与底部桩基模型分开计算,并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而在实际工程中,上部结构与土的动力相互作用对整体结构地震反应有很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已经得到了全球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但型钢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一般人气环境下,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型钢一旦发生锈蚀,不仪降低州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还易引发应力腐蚀,因此,型钢混凝土结构一旦出现耐久性问题将可能出现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还要大的影响。 本文基于弹性理论,分析了锈蚀型钢与混凝土交界面的粘结滑移性能,分别建立了界面滑移、界面滑移应变和轴向力的微
多年来,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如建筑物的高土石坝、高速铁路路基及处理软弱地基的砂石垫层等。对于砂砾石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时不能仅单纯地考虑砂砾石与结构的特性,必须重视砂砾石料与结构之间接触界面的力学行为。在接触面除了力的传递,还会产生相对位移等非连续变形行为,因此,需要正确地描述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和合理地设计,避免因相对位移过大或应力集中而导致结构物丧失承载
节点在结构中起着传力枢纽的作用,是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钢结构尤其如此。在传统的钢框架设计中通常将粱柱节点视为刚性节点或者铰接节点,事实上大部分梁柱节点的性能是介于刚接和铰接之间的,属于半刚性节点的范畴。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节点真实的半刚性性能,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研究。 腹板双角钢连接是一种典型的半刚性节点,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关于强轴方向的,而弱轴方向的
强夯法DCM(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又称动力固结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对进一步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强夯法还可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因此强夯法广泛应用于多种不同土性的场地,但是对于其用在沙漠地区还是处于初探阶段,本文的研究价值也就在于此。 本文针对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近些年工程中研究的热点问题,基坑规模和深度越来越大,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越加复杂,对深基坑设计与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长春火车站北广场基坑工程为例,展开对深基坑及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的动态分析。 论文通过对基坑不同位置处护坡桩和支撑内力,以及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监测,得到了支护结构内力及结构变形随不同工况下的动态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