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针对贫困理论著书立说的学者很多,基于马克思和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在贫困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马克思与阿马蒂亚·森对贫困问题不同视角下的论述,辩证分析理解二者的贫困理论,结合中国当今社会条件下面临的实际贫困问题,帮助解决中国现阶段反贫困遇到的实际困难,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他将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认为影响贫困的成因有劳动异化和资本积累,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想要消除贫困,就得从根本上铲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建立共产主义制度。阿马蒂亚·森在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选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比较,探索饥饿与公共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倡重视均衡的分配权利和获取创造生产资料的能力,配合完善的救助体系,保障穷人的平等权利、提高穷人的可行能力,设法从根本上帮助穷人摆脱贫困。马克思和阿马蒂亚·森贫困理论的相似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者均没有将贫困局限于收入低下,而是用政治和阶级的角度分析了贫困的多维性。其次,二者都看到了由于阶级、性别及其他分类群体自身差异产生的不平等现象,在评估贫困因素时看到了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二者出发点都是帮助穷人改变命运,同样重视无产阶级和工人的境遇,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二者在核心观点和对贫困的解决途径上观点差异很大。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探讨来自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期,资本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激化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冲突关系,作为制度论者,马克思意在将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枷锁下解救出来,让人们远离剥削和压迫,远离不平等的阶级现状;阿马蒂亚·森生活的年代处于20世纪中末期,正值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作为能力论者,他认为消除贫困着眼点最终还得落到人的基本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