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1%,教育部宣布我国现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14年的700万增至2019年的834万,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愈发被凸显出来,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是意义重大。因此,在2020年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地方院校内涵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以解决的必由之路。为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通过内涵分析相关概念、科学界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构建了相应理论模型。然后,借鉴前人的研究并且结合本研究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取得了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最后,以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学历层次、家庭所在地对各变量有显著影响。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受教育情况,以及专业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略高于专科学生;城市家庭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略高于农村家庭的大学生。(2)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积极的显著影响,即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开展的越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越明显。(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积极的显著影响,而且具有“1+1>2”的就业能力培养效果。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1)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型。(3)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动力。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出合理建议,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最终为社会培育出大批能够进行专业创新、技术创业的经世致用人才(4)为高校内涵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供新思路。为高校存在的教学理念的落后、人才培养方式的保守、各实践平台搭建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但可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形势转变所带来的地方院校内涵发展的疲态,还能解决地方院校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之间的矛盾,为高校成功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是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儒学大家。他研究朱熹、王阳明等宋明大儒的著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被誉为宋明理学研究的典范之作。他好学深
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为了智障学生将来能自立、 半自立于社会, 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急家长之所急, 想家长之所想, 通过多种形式对智障学生进行职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则传统的“无子”说不能成立,其它各观点亦各有缺陷,“兰芝被谴”措辞不当。本文将当事人置于当时社
将综采的桥式转载机及综掘的桥式输送带转载机与带式输送机间的落煤处的挡煤装置由传统的固定式改造为可移动的专用落煤装置,由于大大改善了挡煤接口状况,避免了因接煤点不正
结合粮库的特点,从设计角度分析了影响粮库安全的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从供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设计以及防尘防爆等方面,结合各个不同的设计部分,先分析影响安全的因
纳税筹划就是利用税法相关政策而进行的节税法律行为。对于企业来说,要树立税收筹划意识,用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法研究了中等Reynolds数下(25≤Re≤500)气泡界面污染程度对其尾流的影响。借鉴圆球绕流和停滞帽模型,提出了一种模拟中等Reynolds数下受污染球形气泡尾流的三
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的思路与视野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过去多是立足国内谈国际,今天的视野则是立足全球、把国内发展放到国际视野中考虑,参与并主导全球或区域治
真 (全 )三维构造解释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三维构造解释技术 ,但到目前为止 ,尚未对此有确切定义。本文以TB某三维工区为例 ,详细介绍了真 (全 )三维构造解释使
健康监测相关器件可以实现人体生理信号、生理参数的精确检测,其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健康监测相关器件中,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其高效快捷、价格低廉等特点,在人体健康监测领域体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普遍具有低灵敏度、低选择性及较差的长期稳定性等问题,在人体生理信号、健康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电极材料的选择、调控和性能优化出发,致力于开发新型电极材料以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