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作为一名中国人自2012年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小说《生死疲劳》再次问鼎书籍销售榜,并且相继有不同的翻译版本出版,其中葛浩文的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尤为得到了翻译业内的认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三个维度和两个图式对葛浩文的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其中三个维度属于部分词句研究,而两个图式属于整体语篇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单独的某一类的隐喻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从全文表达的意义入手去理解其中的词句则显得更为客观。通过对葛浩文的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从所筛选的94个例子中,归化的例子共有57个,异化的有37个。从例子的数量上看,葛浩文多选择归化策略来翻译隐喻,并发现根据体验哲学和隐喻的机制可以分析出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因此。我们认为,认知和表达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关联的,具体表现如下:从翻译策略上看,为了令外国读者对其有相同的感受,使译文更加的贴切,基于体验哲学的原理,多使用归化的策略。例如结构隐喻中的谚语、俚语和某些带有身体器官的并且是源语言国家特有的隐喻的容器隐喻,而在情感隐喻中因多出现具有中国人特有认知的内脏变化的隐喻,文化负载词以及人的情态、天气等方位隐喻和有关颜色的情感隐喻都选择异化的策略。从翻译的方法上看,根据隐喻的机制,可以得出当两种文化对喻体有着相同的体验和共识时,可以选择直译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环境隐喻中则也都是用直译来让读者去体会精神。因目标语无相应的意象或表达,所以对于表达情感状态的容器隐喻以及结构隐喻中的歇后语则用意译,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而影响翻译的因素主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出版社的商业利益。除了对一些因文化冲突和习惯而进行改动的译文之外,其他译文与原文的风格基本保持一致,在翻译中他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转换翻译方法,并且使用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策略,让目标语读者能够在理解的同时能欣赏到中国文学作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