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我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正式启动。杭州作为京杭运河的最南端和著名的旅游城市,运河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申遗”为契机,认真做好杭州境内的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同时,2006年底,杭州市政府主导的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工程第一期已经完工,第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的进行中。杭州正在开创运河文化名城,保护运河文化景区,打造“东方莱茵河”。本文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大背景下,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沿岸滨水开放空间现状做研究。
本文不但采用了最新的QUICKBIRD卫星图像,也使用了目前广泛使用的LANDSAT5的TM,LANDSAT7的ETM和SPOT5图像,因此本文采用的是多分辨率、多光谱以及多传感器相结合的方法。本次实验中还收集到杭卅市全区内解放初期1:5万航空照片,这批珍贵的航空照片对研究解放初期运河及其沿岸土地利用状况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将1955航片与1988年,2005年,2007年的卫星数据进行比较,清楚的反映出了1955年至今运河变迁的情况。从1955年至2007年,经过多次运河河道的扩建和改建,运河河道长度从21.3公里缩短至15.18公里,水域面积和河道宽度分别从763500平方米和35.84米增加到1032000平方米和67.98米。运河沿岸城市化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筑用地从31%增加到69%。由于运河和钱塘江的沟通工程改变了运河的航道,工业用地的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1988年至2007年,运河老河道经过的中河流域工矿用地总面积从2.77平方公里减少到了0.82平方公里,同时新开的运河河道流域工矿用地总面积从0.743平方公里增加到3.384平方公里,数据充分的反映出了杭州工业的发展对运河的依赖性。
然后本文从开放空间整体的规模分布,交通可达性,配套设施这三个方面对运河两岸开放空间总体质量进行了评价。经过运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运河两岸的平均开放深度已经达到22米,但开放空间的分布还不均衡且连通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运河沿岸步行进入路径分布间距均匀,滨水开放空间与沿岸小区结合紧密,步行可达性较好,且公交系统也较为便捷。但是沿运河两岸的主要干道过高的车流量对于沿岸开放空间产生了不利因素。商业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共节点空间,两岸缺乏连续商业界面,商业设施与开放空间结合关系弱。水上设施(水上巴士)发展迅速,这是将运河两岸公共空间系统化,连贯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