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与叛逆:兰波及其诗歌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ming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波是法国十九世纪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在其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兰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含义丰富、手法新奇的诗歌世界。论文从兰波的成长环境入手去探讨诗人的孤独和追求、由此造就的诗歌观念以及他对文学传统的接受和汇入,将会是研究兰波的一个可行路径。依此思路,本论文包括以下内容:前言:阐明论文写作缘起;对兰波的现有译介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第一章:由于母亲的严厉、父亲的遗弃,兰波在家庭中时时体会到受压抑的痛苦。在兰波的家庭中,严肃勤劳的母亲过多承担了父亲的角色,失去了母性的温柔,使得兰波对母亲无法亲近起来,时时刻刻想着远离。母亲以及女性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中,借以表达其痛苦和感受。同时由于父亲的抛弃,兰波的一生充满无父的恐惧,由此他开始寻找父亲,从诗歌中,在生活里,父亲的替代者不断出现,似乎在某种特定的时间或背景下填补了些许失去父亲的遗憾,但实质上确实更深刻的痛苦。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开始了逃离母亲、寻找父亲的人生旅程,这些激发了他的诗歌天才,也让我们看到生活所带给一位杰出诗人的辛酸与苦痛。第二章:在兰波的诗歌中,有大量直接抒写孤独,表达叛逆的诗句。他在诗歌中不停地描写儿童,穿越于自己的童年,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时不时表现出冷漠和无情,而在后半生,他又放弃诗歌转而追求金钱。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他深植内心的孤独感。兰波的孤独是身为现代人的孤独,他在诗歌中直接抒写孤独,用“孩子”意象表达痛苦。兰波也向往幸福,但却最终无处可寻,于是他在诗歌中直接发表宣言,表明诗人是“通灵人”,“我是另一个”,希望借“文字炼金术”表达他对世界的感知。这既是他诗歌理论的体现,更是他作为现代人的孤独感念。纵观兰波的一生,是在叛逆中逃离,在逃离中叛逆,永远处于一种精神的漂泊和个体的孤独状态。第三章:西方文学传统自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希伯来文化至今,产生了无数文学大师,这些大师本身从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又把自己对于文学的贡献汇聚到文学传统的滚滚巨流之中,成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兰波本人也是在传统的文学教育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对文学的特殊感受,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古典意象、神话原型以及其他作家笔下的形象。同时,兰波本人对于诗歌的创造和革新,他对于诗歌理论的贡献,又使他成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与托举他的巨人们熔铸为一体,成为托举后人的提坦巨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传统之于兰波,是成就他同时又让他成就后人的必经途径。结语:总结论文的主题,并重申了兰波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兰波的研究,我国仍然存在不够重视的情况,兰波资料严重匮乏,国外研究成果介绍不多。兰波的诗歌,超出了他那个时代,在百余年后的今天仍然颇有新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其他文献
克洛德·西蒙是法国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创作风格和创作技巧呈现绘画式特点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并于1985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角度出发,通
学位
关于变频器的功率因数问题,存在的问题有:rn一些用户问:用了变频器后,功率因数偏低,增加了补偿电容器,非但不起作用,且补偿电容器容易损坏,是什么原因?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入学,文学是研究人、反映人、表现人的命运和思想情感的科学,而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文学创作总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紧紧关联在一起的。作品中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济南作为一座文化古城,文化气息浓郁深厚,饮食文化因其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倍受青睐,得到了长足发展。而餐饮店名称作为一种活语言,是饮食语言研究的一支,也是
方言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当着人们相互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个民族所有成员共同使用全民性语言的一个分支,我们对一个民族共同语进行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这个共同语各方言
学位
北岛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中,大量精妙隽永、寓意深刻的意象为北岛的诗歌平添许多魅力。北岛继承了中国古典与现代诗歌中对于意象的强调
学位
魏晋是一个充满变幻莫测的时代,也是在文化史上有特殊意义的时代。由于社会环境的的动荡复杂,士人心态在这一时代也表现为复杂和多变。诗歌这一体裁在魏晋时期更多作为士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