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家庭暴力与11-17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针对性的减少家庭暴力、挽救遭受家庭暴力儿童青少年的策略,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社会问题。方法本研究于2017年6月-2017年10月,向513名儿童青少年发放调查问卷,使用由俄罗斯学者E.N.Volkov拟定的采访法,确定是否遭受暴力,对是否遭受过家暴进行比较分析。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研究家暴对于11-17岁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影响,采用Epidata 3.02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17.0进行方差分析、卡方等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11-17岁589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13(83.2%)。其中男生63.9%,女生36.1%。11-13岁的儿童224名、占43.6%,14-15岁的儿童256名、占49.9%,16-17岁的儿童33名、占6.5%。采访法采用俄罗斯学者E.N.Volkov拟定的方法,采访结果将儿童青少年遭受暴力情况按三个等级指标分成三组:儿童青少年经常遭受暴力、儿童青少年很少遭受暴力、没有遭受暴力,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513名儿童青少年中166名(32.3%)没遭受暴力、102名(19.9%)很少遭受暴力、245名(47.8%)经常遭受暴力。2.儿童青少年遭受暴力情况的基本特征分析:儿童遭受暴力情况的基本特征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性别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比女性遭受暴力多。三组儿童青少年在住房情况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住在蒙古包的儿童青少年遭受暴力的危险性比较高。但在年龄和研究对象所在地区方面三组儿童青少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遭受暴力儿童青少年家庭主要施暴者及遭受暴力性质的情况:对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n=347)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中,很少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占29.4%,经常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占70.6%。对主要施暴者进行调查,运用卡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很少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与经常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在主要施暴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儿童青少年被父亲施暴比被母亲和其他人施暴多。对儿童遭青少年受的暴力性质进行调查,研究对象中,很少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与经常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在遭受暴力性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经常遭受暴力儿童青少年比很少遭受暴力儿童青少年遭受身体和心理暴力更多。对遭受家暴力是否告知别人,寻求心理安慰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很少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中,58.9%是没告知过了别人,经常遭受暴力的儿童青少年中49.0%是没告知过了别人,两组在这个问题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SDQ调查问卷的各方面和总困难得分:用卡方比较分析没有遭受家庭暴力、很少遭受家庭暴力、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三组人群SDQ各方面正常反应、平均、不正常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组儿童在情绪问题(p=0.023)、品行问题(p=0.015)、多动注意缺陷(p=0.041)、同伴交往问题(p=0.001)、社会行为问题(p=0.001)、总困难差异方面(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经常遭受暴力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同伴交往问题方面不正常比例高。根据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SDQ各方面得分运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从SDQ情绪问题方面得分来看,男儿童青少年得分(5.68±1.23)、女儿童青少年得分(6.82±2.42),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93,P=0.001),女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更严重,多动注意缺陷方面得分来看,男儿童青少年得分(4.35±2.65)、女儿童青少年得分(6.12±1.84),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51,P=0.032),女儿童青少年多动注意缺陷方面更严重,社会行为问题方面得分来看,男儿童青少年得分(5.45±2.11)、女儿童青少年得分(5.51±1.52),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89,P<0.001)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儿童青少年社会行为问题更严重。根据遭受不同程度家庭暴力儿童SDQ评分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方面,三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青少年经常遭受暴力在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方面问题更严重。结论本研究显示,家庭暴力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遭受暴力程度越严重的儿童青少年,易出现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我们面临如何解决家暴,如何提高父母责任和义务,如何提高儿童青少年修养,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等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工作能够对家暴和受家暴影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预防家暴,采取合理的措施为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