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初探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把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分为六个区域,即渭河流域及汉水上游区、晋中区、晋南区、豫北区、豫中区和汉水中游区,并在分期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各区瓮棺葬的特征,同时对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仰韶文化瓮棺葬的源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㈠瓮棺葬是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常用的葬俗。瓮棺葬是用陶器埋葬死者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儿童。作葬具的陶器通常是两件组合,一件大的陶器盛放尸骨,另一件稍小的陶器如钵、碗、盆等扣合在上面,类似盖子。两件陶器上下扣合竖放于墓坑,或横置于墓坑,也有的用一件或两件以上陶器作葬具。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多用罐、瓮、鼎、小口尖底瓶、钵作葬具。罐、瓮通常与钵组合使用;鼎多单独使用:小口尖底瓶常常是被锯开,再把口与底、底与底、或者口与口扣合。这些葬具多是日常使用的陶器,也有的葬具是为瓮棺葬特别制作的。死者基本都是儿童,也有少数遗址发现有成人。成人瓮棺葬多是二次葬,且有的葬具是专门制作的。在有些作盖的葬具的底部凿有小孔,某些专门制作的葬具上面也发现有小孔。瓮棺葬中很少有随葬品,即使有也只是几件很普通的陶器。儿童瓮棺葬主要是埋在房屋附近,也有一部分埋在成人墓地,还有一小部分是有单独的埋葬区,零星的埋在墙基下面。 ㈡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与周邻文化的瓮棺葬是相互影响融合的。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与周邻文化的瓮棺葬在葬具、组合情况、死者年龄、凿孔情况、随葬品、埋葬位置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周邻文化的瓮棺葬也有自己的特色。二者互相影响融合,在彼此的瓮棺葬中都能发现到一些对方瓮棺葬的因素,这应是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生动的反映了这几种文化的互动关系。 ㈢陕晋豫地区前仰韶--仰韶--龙山的瓮棺葬是一脉相承的。陕晋豫地区在前仰韶时期开始出现瓮棺葬,这时候的瓮棺葬还处于萌芽时期,但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葬俗。仰韶文化是瓮棺葬蓬勃发展的时期,是这一时期埋葬儿童的主要方式。不仅瓮棺葬的分布地域扩大了,数量增多了,在继承了前期的葬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葬具,组合也更丰富了。瓮棺葬这种葬俗逐渐成熟和稳定。到了龙山时代瓮棺葬慢慢衰落,数量大为减少。不过其中也蕴含了发展的元素,如分布的范围扩展了,选择作葬具的陶器也更多样了。从这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的瓮棺葬从早至晚是一脉相承的,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序列。
其他文献
夏侯玄作为正始玄学的奠基人物,在玄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和何晏、王弼创立了正始玄学,奠定了玄学的理论基础,在人格上儒道双修,受到人们的景仰。并且把玄学思想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