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e Syndrome,MS)是以某些高危环境因素为启动因子,腹型肥胖为主要病理基础,胰岛素抵抗(IR)为重要的致病环节,心血管损害为其严重后果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MS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其主要临床后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MS的基本病因可能是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1]。肥胖的病理学表现是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和数量的增多,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可以分泌瘦素。瘦素具有促炎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水平异常与胰岛素抵抗具有密切关系[2-3]。并且有关研究显示[4-5],肥胖者瘦素的血浓度是正常人的2倍,是消瘦者的3倍,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与MS的发病因素相关,可作为MS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因其具有降低胆固醇的良好作用在临床中应用愈来愈广泛,已经得到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的广泛验证,其除了降低TC、LDL,降低TG也已成为共识。在脂蛋白紊乱的患者中如果不合并代谢综合征,则适度的他汀类药物就能使血脂达标,而对于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则主张强化降脂治疗。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之外,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等作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MS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预后、防治策略在认识上尚不完全一致,而MS的干预治疗是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目前在理想的药物还没有被研制出来之前,他汀类调脂药物对MS患者而言是否是一种既调脂又安全有效地降低瘦素从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还有待商榷。在国内有关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MS引起血脂、瘦素水平变化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的情况下,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不同他汀类药物对M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和血脂水平影响的动态变化,了解血脂、瘦素用于评估M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的价值,并为临床MS患者的脂代谢紊乱应用他汀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内分泌科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患者60例,其诊断符合IDF颁布的代谢综合征的全球共识定义。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33岁-78岁,平均年龄(58.05±8.67)岁,BMI(26.35±1.27)kg/m2;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将所收治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两实验组。A组:阿托伐他汀钙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7.72±7.64)岁,体重指数(BMI)(26.43±1.33)kg/m2,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mg1/晚口服。B组:瑞舒伐他汀钙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8.41±9.72)岁,BMI(26.27±1.23)kg/m2,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1/晚口服。所有入选患者常规采集病史和血脂(TC、TG、HDL、LDL)、瘦素水平检查,抽血当日测量血压,单衣空腹量取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并给予代谢综合征常规治疗。每位入选者于治疗前(12小时内未进食)、治疗6周、治疗12周后采集空腹肘静脉血2份,一份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血脂水平;另一份5ml,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瘦素水平。观察治疗前后A、B两组之间对血清TC、TG、HDL、LDL、瘦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分析其意义。 结果: 1 TC水平:治疗前B组与A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6.14±0.79vs6.12±0.87 mmol/L,P>0.05);治疗6周后B组与A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5.56±0.80vs5.61±0.87 mmol/L,P>0.05);治疗12周后B组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4.91±0.51vs5.03±0.62 mmol/L,P<0.05);A、B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6周后相比均明显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03±0.62vs5.61±0.87 mmol/L,P<0.05;4.91±0.51vs5.56±0.80 mmol/L,P<0.05)。 2 TG水平:治疗前B组与A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2.21±0.62vs2.23±0.67 mmol/L,P>0.05);治疗6周后B组与A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2.12+0.68vs2.15±0.79 mmol/L,P>0.05);治疗12周后B组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1.76±0.35vs1.93±0.45 mmol/L,P<0.05);A、B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6周后相比均明显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93±0.45vs2.15±0.79 mmol/L,P<0.05;1.76±0.35vs2.12±0.68 mmol/L,P<0.05)。 3 HDL水平:治疗前B组与A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0.83±0.26vs0.84±0.24 mmol/L,P>0.05);治疗6周后B组与A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0.97±0.22vs0.95±0.27 mmol/L,P>0.05);治疗12周后B组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1.14±0.31vs1.05±0.29 mmol/L,P<0.05);A、B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6周后相比均明显升高,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05±0.29vs0.95±0.27 mmol/L,P<0.05;1.14±0.31vs0.97±0.22 mmol/L,P<0.05)。 4 LDL水平:治疗前B组与A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4.11±0.85vs4.08±0.92 mmol/L,P>0.05);治疗6周后B组与A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3.61±0.36vs3.69±0.33 mmol/L,P>0.05);治疗12周后B组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71±0.61vs2.96±0.63 mmol/L,P<0.05);A、B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6周后相比均明显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96±0.63vs3.69±0.33 mmol/L,P<0.05;2.71±0.61vs3.61±0.36mmol/L,P<0.05)。 5瘦素水平:治疗前B组与A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9.96±1.23vs10.05±1.07 mmol/L,P>0.5);治疗6周后B组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8.32±0.98vs8.83±0.76 mmol/L,P<0.05);治疗12周后B组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7.16±0.79vs7.76±0.63 mmol/L,P<0.05);A、B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6周后相比均明显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76±0.63vs8.83±0.76 mmol/L,P<0.05;7.16±0.79vs8.32±0.98 mmol/L,P<0.05)。 结论: 1治疗6周/12周后,两组较治疗前TC、TG、LDL水平均下降,HDL水平上升,且不良反应均轻微,未影响服药,说明阿托伐他汀钙与瑞舒伐他汀钙均为可靠有效的调脂药物;治疗12周后与治疗6周相比,阿托伐他汀钙与瑞舒伐他汀钙均能更好的降低TC、TG、LDL水平,升高HDL水平;对于MS患者的脂代谢紊乱调脂效果而言,治疗6周时瑞舒伐他汀钙与阿托伐他汀钙无明显差异;治疗12周时瑞舒伐他汀钙调脂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钙。 2瑞舒伐他汀钙和阿托伐他汀钙均对M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有影响,是一种既调脂又安全有效地降低瘦素从而治疗MS的方法;治疗12周与治疗6周相比,阿托伐他汀钙与瑞舒伐他汀钙均能更好的降低血清瘦素水平;与阿托伐他汀钙相比,瑞舒伐他汀钙在治疗6周/12周时均能更好地降低M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