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既是三峡库区,又是秦巴山区,肩负着国家“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责任,其生态安全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放在首位,同时也重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须融入生态因子。但目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环境脆弱、水体污染较严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扶贫攻坚任务重,用生态涵养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探析渝东北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有:1.渝东北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一是,渝东北生态涵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城乡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如城镇和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业面源污染加大,水体污染较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二是,渝东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产业支撑明显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工业规模小、效益差;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扶贫搬迁人口多、成本高、农民搬迁意愿未被充分激发、安置效果与农民期盼有差距;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转移较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提出及意义,重庆“五大功能区”是全市功能区定位的4.0版本,是全市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划分有利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全市功能的互补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渝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渝东北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一是,渝东北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两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生态涵养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经济发展又离不开生态涵养的保障。渝东北生态涵养目标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表现为生态环境的弱自然条件不利于经济发展、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制约经济发展、过度的生态涵养观制约经济发展;渝东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涵养环境,如经济发展的任务破坏生态涵养环境、经济发展的方式破坏生态涵养环境、经济发展的结构影响生态环境。二是,基于万州区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视角,定量分析渝东北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模拟结果可见,不同的水体污染物指标与人均GDP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程模拟,结果有所不同。大部分污染指标与人均GDP的二次函数模型模拟结果最优,两者均呈现出“U型”关系。因此,目前万州区整体处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体污染程度还在不断加深的阶段。三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是渝东北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通过调研云阳县沙市镇等地,实证分析得出其可以带来生态和经济效益。3.生态涵养背景下渝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五大路径促进生态涵养背景下的渝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按照生态补偿的主体,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置差异化补偿政策、完善生态补偿立法;按照流域、森林、自然保护区和矿产等生态补偿的客体,设计不同的生态补偿机制。路径二:合理运营生态资本,实现生态经济的高效运作,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资本的价值转化。按照市委四届三次会议要求,实施分块发展战略,打造农产品生态经济发展轴、生态产业集群区、生态旅游经济带。路径三:加大生态扶贫开发力度,实现移民脱贫发展,加大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移民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化;加大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推进移民脱贫化。路径四:促进人口转移,推进人口小城镇化,需要促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按时间和空间梯度转移;需要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鼓励个人的自由流动;建设绿色村镇,打造生态涵养型村镇,村镇建设融入地域文化特征,村镇建设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五:创新生态涵养模式,夯实经济发展环境。构筑森林、水域等生态屏障,提升涵养功能;控制城乡污染,改善生活环境。4.生态涵养背景下渝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四大保障措施助推生态涵养背景下的渝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一:树立和践行生态涵养发展观,养成正确行为方式。社会要树立生态涵养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城乡居民要不断改善日常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保障措施二:提高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能力,用要素保障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三:完善生态涵养发展法治体系建设,用法治保障生态经济发展。保障措施四:政府要转变职能,改革并建立绿色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绿色政府,引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