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值此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国外非常规性商品需求减少,国内经济转型背景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三角地区历来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基地,也是该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显著特点是国际需求锐减,内部则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及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如何优化次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资源有效配置及竞争力提升,是现实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的逻辑起点在于:基于产业转移特征的发展策略能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及产业结构合理,从而有效弥补区域外贸优势的降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特征性事实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其一是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笔者以总产值份额演变为基础,通过计量方法总体判断城市相互竞争与合作关系。其二是从静态分析视角,描述长三角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各细分产业的分布特征以及制造业的集聚水平,以发现地区产业比较优势。其三是动态分析视角,通过研究2002、2006、2010年16个城市30个细分产业在两省一市间的转移变化,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转移特征以探求有效的转移策略。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方面,针对第一个内容,为研究区域交互作用关系,笔者构建了一个空间计量模型,讨论区域相邻效应及整体效应;为研究产业集聚特征,笔者采用区位商作为研究指标,并根据样本数据利用非参估计方法确定集聚水平的区位商值临界点;为研究区域制造业整体集聚趋势,笔者构建了基于熵的多样性指标;为实证研究两省一市转移特征,笔者应用基于区位商的相对集聚指标。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内部城市相对集聚性正在降低,呈现产值相对均衡的一体化特征。基于工业总产值份额变动分析结果显示,杭州、苏州、扬州、常州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增长竞争力,而南京、嘉兴、绍兴、镇江表现出较弱的经济竞争力,上海、宁波、台州、无锡、舟山、南通、泰州、湖州则表现出中等水平。杭州、扬州、常州、上海、宁波、台州、无锡表现出较强的集聚经济增长资源的能力,而绍兴、镇江表现也较显著,但其整体效应取值显著为负,对其吸引周边城市经济资源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南京、湖州、嘉兴整体竞争力靠后,整体表现较弱。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上海制造业产业结构与江苏省更为接近,均有重化工业、高科技制造业集聚的趋势;而浙江则表现出轻型工业集聚而重化工业减弱的相对变化特点,这与江苏省重化型工业相对集聚的特征互补。因此整体而言,区域产业转移明显,上海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管理效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创新效率方向发展,浙江、江苏在承接上海产业转出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及高污染倾向的产业方面浙江的承接现象明显,而江苏则更集中于重型及化工产业。最后,笔者根据以上产业转移实证研究、区域比较优势研究,从资源输送、环境约束及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与一体化,教育合作与区域人才流动等方面提出强化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具体措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内部制造业集聚水平及转移特征做了细致、规范及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运用非参估计方法确定集聚水平的临界值,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论证城市间的相邻效应等。为经济转型时期长三角制造业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