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与血小板参数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1匹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福建省新生儿救护中心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收治入院的新生儿进入研究队列,预先收集桡动脉血标本。根据生后72小时之后行超声心动图的结果,将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纳入病例组,按照胎龄相近(胎龄相差小等于1周)、体重相近的条件进行匹配,选择同期住院的超声心动图排除PDA的早产儿纳入对照组,共匹配33对。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患儿收集临床资料,病例组于超声心动图确诊为PDA的当天或次日再次采集标本,对照组于同一日龄采血。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及血小板体积,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一般资料及出生时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方面,病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病例组的首次血小板计数(PLC)为200.00±51.73×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为10.00±0.58f 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为10.65~12.15f L。对照组的首次血小板计数(PLC)为232.15±44.56×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为9.76±0.68f 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为9.30~11.30f L。两组进行比较,PLC与PDW有显著差别。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出生时血小板分布宽度增高是PDA发生的危险因素(OR=2.418)。在控制了首次血小板计数的值、肺炎、肺透明膜病、败血症、小于胎龄儿、脑室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窒息、母亲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或妊高症等因素的影响后,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第二次血小板计数边缘估计均值与95%可信区间分别为202.36×109/L(183.66~221.06×109/L)与217.07/L(198.37~235.77×109/L),两组校正均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05)。结论:早产儿出生时血小板分布宽度增高是发生PDA的高危因素。动脉导管持续开放不影响早产儿血小板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