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正常大鼠、肝硬化(LiverCirrhosis,LC)代偿期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TH)大鼠骨髓中EPCs(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增殖、迁移、粘附功能的变化,揭示EPCs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关系;探讨培哚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即ACEI类药物)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作用和对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粘附功能的影响。 方法:纯系SD雄性大鼠100只,体重180~210g,随机分成五组:正常对照组(1组)、肝硬化代偿期组(2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3组)、ACEI干预组(4组)、ACEI干预对照组(5组),每组20只。2~5组采用0.3ml/100g体重的浓度梯度(40%2组2周、3~5组4周,50%2组3周、3~5组4周,60%2组3周、3~5组4周)四氯化碳菜籽油溶液双下肢皮下注射并以浓度梯度(50%2组2周、3~5组4周,10%2组3周、3~5组4周,20%2组3周、3~5组4周)乙醇溶液和高脂饮食喂养的综合方法复制大鼠肝硬化和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1组则注射中性菜籽油溶液,饲喂清水、普通饲料做对照。测量1~3组大鼠的门静脉压力(PortalPressure,P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3组大鼠血清ALT(AlanineAminotransferases,谷丙转氨酶)、AST(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谷草转氨酶)、TBIL(TotalBilirubin,总胆红素)、ALB(Albumin,白蛋白)、GLO(Globulin,球蛋白),肉眼和光镜下观察测过PP的大鼠肝脏形态变化,判断造模是否成功。4组大鼠予以培哚普利10mg/kg/d灌胃14d,5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同时,用针管冲出1~3组大鼠四肢长骨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由骨髓获得单个核细胞层,培养、分化,荧光显微镜鉴定DiI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FITC-UEA-I)双阳性细胞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s,用MTT法测EPCs增殖能力,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测EPCs迁移功能,计数贴壁细胞观察EPCs粘附能力。4、5组完成药物干预后同法测PP、鉴定、检测。用SPSS16.0方差分析所有结果,用t检验比较组间均数,用直线相关分析相关性。 结果:1.肝功能指标:(1)ALT、AST、TBIL、GLO:肝硬化代偿期组(2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3组)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1组)(P<0.05);3组高于2组(P<0.05)。(2)ALB:2组、3组分别低于1组(P<0.05);3组低于2组(P<0.05)。2.门静脉压力:2组、3组分别高于1组(P<0.05);3组高于2组(P<0.05);4组与1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5组与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肝脏组织病理改变:(1)肉眼:1组肝脏体积居中,质地正常,表面和切面均光滑,肝被膜不厚;2组肝脏体积稍增大,质地稍硬,表面和切面呈散在小结节,结节大小相仿,肝被膜略厚;3组肝脏体积明显缩小,硬度增加,表面和切面呈弥漫性小结节,结节大小相仿,肝被膜明显增厚。肝重量:2组大于1组(P<0.05),1组大于3组(P<0.05)。(2)光镜下:1组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排列均匀,未见异常肝细胞,中央静脉存在。2组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有假小叶形成,纤维间隔内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变形、坏死肝细胞。3组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假小叶弥漫,纤维间隔内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多见变形、坏死、再生(体积大,核大深染)肝细胞,中央静脉多缺如、偏位。4.EPCs计数、增殖能力、迁移功能、粘附能力:2组、3组分别低于1组(P<0.05);3组低于2组(P<0.05);4组与1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5组与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5.直线相关分析:内皮祖细胞数量、增殖能力、迁移功能、粘附能力与门静脉压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ρ=0)。 结论:1.EPCs数量的减少,增殖、迁移、粘附功能的减弱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发生发展的病因之一;2.培哚普利(ACEI类药物)对降低门静脉压力,增加EPCs数量,改善EPCs增殖、迁移、粘附功能均有一定作用,可能为临床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病因治疗提供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