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实体型导管内乳头状癌(solidintraductalpapillarycarcinoma,SPC)是由Maluf等于1995年提出命名的一种乳头状肿瘤新类型。目前SPC相关研究较少,对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等仍缺乏充分的认识,文献使用命名也存在争议。同时,SPC在良恶性质判定上较为困难,导致患者的临床治疗各异。乳腺疾病诊断中出现的新型免疫组化标记如基底型CK等在SPC中未见报道。本组收集了21例病例进行研究,旨在加深对SPC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寻求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组织学指标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
[材料与方法]根据Maluf等确定的组织学诊断标准筛查华西医院病理科近十年的病理档案,由两位病理医师共同确认纳入研究的21例病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大体和镜下病理特征,并对17例肿瘤采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一抗包括细胞角蛋白(CK8、CK34βE12、CK5/6、CK14)、肌上皮标记(SMAα、Calponin和p63)、神经内分泌标记(CgA和Syn)和增殖标记Ki67。另从档案中获得10例肿瘤的ER、PR、Cerb-B2和pS2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并重新评价。19例病例行阿辛蓝染色。20例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
[结果]1、本组21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6.1岁。14例患者出现乳头血性或浆液血性混合溢液。手术发现7例肿瘤位于乳腺导管内呈乳头状改变,同时伴有导管扩张和积液。无1例行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出现转移。
2、标本取材观察仅9例发现肿块。
3、肿瘤镜检表现出五种不同的结构模式,所有病例均见到实体乳头状病变、纤维血管轴心和轴心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细胞形态多样,6例梭形细胞突出,7例出现印戒样细胞,12例见嗜酸性颗粒状胞质。肿瘤细胞核异型性为轻度或中度,15例核分裂象计数<5/10HPF。19例存在细胞内外粘液分泌。7例伴发细胞学与导管内癌一致的浸润性癌。
4、肿瘤细胞表达CK8(100%)而基底型CK呈阴性(100%)。SMAα、Calponin和p63在乳头轴心和导管周缘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94%、64.7%/76.5%、58.8%/70.6%。CgA和Syn阳性率分别为88.2%和82.4%。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8.9%。10例肿瘤均呈ER、PR和pS2阳性,Cerb-B2阴性。
5、本组17例患者获得随访结果(81%),其中16例术后随访12至77个月未见乳腺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患者乳腺术后67个月发现肋骨“转移病灶”,但未经病理证实并“带瘤”生存至今。
[结论]1、运用Maluf等确定的组织学标准从930例相关存档疾病中筛查出21例SPC,其临床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与Maluf等病例相同,再次证明SPC是一种独特的病理类型,并可以作为乳腺粘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的前驱病变。
2、实体乳头状病变基础上出现粘液分泌是诊断SPC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主要鉴别诊断是经典型乳头状肿瘤、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等。
3、基底型CK有助于SPC与导管内普通型增生和伴有普通型增生的乳头状瘤鉴别。肌上皮标记染色显示SPC中不同程度地保留肌上皮层。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有助于确诊但并非诊断必需。
4、随访资料和多项病理学指标显示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提示临床可采取相对保守的治疗方式。
5、“实体型导管内乳头状癌”是此类肿瘤最合适的诊断命名。